第1331章 党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一番打算,全是一片忠心为国,毫无私心。  

他这才会冒着触怒孙权的可能,前来叩阙。  

只是这世间之所以有无数纷争,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立场不同,利益不同。  

孙权现在要的,是先稳定内部,重新平衡吴国内部各方势力,为后来者铺路:  

我把陆逊你从襄阳调回来,甚至不让你回武昌,原因也是在于此。  

你现在居然还想让我允许你领军外出,前去攻打合肥?  

可能吗?  

再说了,就算我放心你让你领兵外出,你又凭什么保证就一定能打下合肥?  

我打了这么多年都没能打下来。  

不说合肥,上一回让你去打六安,最后还不是被一个八十岁的老卒(即满宠)逼得连夜退走?  

这还是打不下的。  

万一真要让你打下了…  

不说朕的面子吧,就说朕后面应该怎么办?  

要不孙家这个位置,让给你陆家吼不吼啊!  

孙陆二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吕壹自然是不知道的。  

而且陆逊那番打算,他还没有机会跟孙权说,吕壹就更不可能知道陆逊的真实意图。  

但他只要知道陛下厌恶陆逊就行了。  

而且他自己也有自己的立场:  

大吴府库比脸都干净,你堂堂一个上大将军,还代行丞相之职,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说白了,你不就是想着从少府这里掏钱,供自己去攻打合肥?  

知道这钱是怎么来的?  

真以为是大风刮来的?  

想得真美!  

看着吕壹如此信誓旦旦,糜十一郎这才放心了。  

吕壹还只是在私下里抱怨陆逊,但朝堂之上,已经有人打算要暗中剑指陆逊了。  

上大将军叩阙一事,在朝中闹得颇有些沸沸扬扬。  

但作为叩阙第一人的大都督全琮,对此却是全程冷眼观看,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笑。  

雒阳远在两千余里之外,你就算是再不情愿被汉国所占,难道还能飞过去抢回来?  

当年石亭一战,嘉兴侯(即朱桓)建议在险要之处提前截断曹休退路。  

如能成功,就可乘胜追击,直取寿春,割据淮南,进而谋图许、洛。  

事后看来,此策成功的概率极大。  

不说图谋许昌洛阳,至少也可以尝试攻取寿春。  

早拿下了寿春,何至于现在惹出这么多的破事?  

今日面对汉国占据洛阳之事,大吴又何须如此尴尬?  

要怪就怪,你这位上大将军太过谨慎,当年没有接纳嘉兴侯的意见。  

寿春,寿春,一提起寿春,大都督全琮就是一肚子火。  

很快,他的机会来了。  

延熙六年十一月,丞相顾雍终究还是被张泉说中,熬不过这一年的冬日,病重而亡。  

孙权得知,甚是悲痛,亲自素服临吊,谥曰肃侯。  

处理完顾雍的后事,谁可接替丞相之位,就成了当务之急。  

按众臣的理解,这个丞相之位,自然应当是上大将军接任。  

代丞相之职嘛,就差了那么一个名义而已。  

但不知为何,孙权却是一反常态的,迟迟不肯表露态度。  

而有心入宫打探消息的全公主,这一日喜滋滋地回来,悄悄地对全琮说道:  

“阿郎,陛下对陆伯言甚是不满,妾亲耳听到,陛下在宫里骂他不识抬举,何图凶丑,专挟异心!”  

虽说与陆逊结怨,但听到这个话,全琮还是吃了一惊:“此话当真?陛下会如此说陆伯言?”  

“妾亲耳听闻,难道还能有错?”全公主有些激动地劝道,“阿郎,澄清寿春军功一事,正当其时啊!”  

寿春论功一案,本是争论不休。  

陆伯言一封书信,逼得全氏子弟不得不屈于张、顾二人之下。  

以前陆伯言军中声望甚高,陛下亦听其言。  

如今惹怒陛下,全氏不趁这个机会翻案,更待何时?  

全琮心中亦是一动。  

想了一下,说道:  

“且容我想想,寻个好机会…”  

全公主直接打断了他的话:  

“阿郎这还有什么好想的?我与那潘夫人约好了见面,陛下多半也是会过来。”  

“你是陛下的女婿,就陪同我入宫,给陛下请安,趁机提起寿春军功一事,有何难哉?”  

全琮犹豫了一下,终于点了点头。  

延熙六年的十二月,对于吴国朝堂来说,注定是个寒意肆扰的月份。  

趁着丞相顾雍去世,顾氏陷入了悲痛与忙碌之中,无暇他顾。  

大都督全琮趁机向吴主孙权进言,提及寿春论功一案。  

揭露了当年的典军陈恽,是如何欺瞒君上,诈增功劳,导致朝廷对军中将士赏罚不公。  

全琮不但拿出了功劳簿,指出上面诸多军功的谬误之处,而且还找到了当年的军中将士,以证其辞。  

这些日子以来,孙权本就因为陆逊叩阙之事恼恨不已,再加上顾雍去世,又让他悲痛哀伤。  

悲恨交加之下,得知顾雍后人竟是如此不堪,当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他先是怒喝着下诏将陈恂处死,然后又下令,让有司把顾承、张休二人,下狱幽禁。  

丞相顾雍尸骨未寒,顾家就遭此大难。  

就算是顾氏乃吴郡四氏之一,也不免有些混乱起来。  

顾雍去世之后,上大将军陆逊,就成了吴国朝中名副其实的第一重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