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7章 草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而且出身显赫,其父本是雁门太守,因为家族遭逢大难,这才出逃塞外投靠匈奴人。  

父子二人先后为没鹿回部大人,已有近八十载。  

听说早在五十多年前,汉人皇帝就已经为窦宾大人的家族平反。  

若是窦宾大人有心南归,早就有机会回汉地了。  

就算是那个时候有所顾虑,但在曹操内迁匈奴的时候,窦宾大人又为何宁愿离开阴山,北上去投靠鲜卑,也不愿意去汉地?  

早年拓跋力微与窦宾大人一起屡屡征伐西部鲜卑,深知窦宾绝不可能会投靠汉国。  

汉家正统天子在位时,他都无心南归,现在来了一个不知真假的汉室之后,就更不可能前去投靠。  

黑衣执事知道拓跋力微与窦宾的交情颇为深厚,而且窦宾也诚如拓跋力微所言,对汉室心怀怨恨。  

事实上,他甚至曾试图把窦宾拉入百年大业当中。  

可惜那个老顽固,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居然严辞拒绝了。  

但这不重要。  

“可寒,窦宾大人已年老矣!”黑衣执事提醒道,“我亦并非是说窦宾大人会南归投靠汉国。”  

“我想要说的是,他的儿子们,对可寒不敬由来已久,若是他日他们掌管没鹿回部,恐怕会对可寒不利。”  

“甚至,”黑衣执事郑重其事地警告拓跋力微,“他们有可能会南投汉国,借汉人之力,对付草原上的鲜卑诸部。”  

拓跋力微一听,脸色顿时就有些阴沉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执事所言,并非没有可能。  

拓跋力微已经年近七十了,他的外舅窦宾,年纪自然只会更大。  

就算是长命百岁,又还能活多少年?  

如果自己和窦宾大人一起去见了天神,索头部和没鹿回部转头就把狗脑子都打出来,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檀石槐厉不厉害?  

能逼得汉人皇帝直接求和。  

最后还不是因为身后之事没有处理好,导致大鲜卑四分五裂?  

想到这里,拓跋力微的脸色越发难看起来。  

只是他终是有大毅力的人,最终还是长舒了一口气:  

“此事宜从长计议,且窦宾大人身体尚算是强健,吾等暂且先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眼下我们最紧要的,是赶快回到长川,做好抵御白灾的准备。”  

居于长川,远离边塞,固然可以避免陷入汉胡纠纷以及部落乱战。  

但同样的,也要面临着比南边更严重的白灾。  

以及不方便与南夏交易换取物资的弊端。  

而且随着前来依附的部落愈发多了起来,人口也跟着不断增加,口粮的压力,也越发地大了。  

这一次南下交易,其实也是拓跋力微的一次试探。  

因为北川,已经快要承受不了那么多的部落和人口了。  

再加上这些年气候无常,南迁之事,已经到了不得不提上议程的地步。  

而南夏的情况,又逼得拓跋力微不得不在汉魏之间,做出选择。  

很明显,拓跋力微最终还是选择了魏国。  

“亲魏而弃汉啊!”  

拓跋沙漠汗走了汗帐,神情郁郁。  

至今想起在平城外见到的那支锋锐无比的汉军,拓跋沙漠汗仍是有些心惊不已。  

同样是在魏国边塞幽州,他也不是没有见过魏军。  

如果当真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做对手,他宁愿选择魏军。  

不过,执事说得也不无道理。  

西部、中部皆亡于汉国之手,特别是像轲比能这等人物,可谓鲜卑难得一见的人物,亦难逃身亡族灭的命运。  

那么索头部如果亲近汉国,又如何避免这般命运呢?  

不远处响起的喧闹声,打断了拓跋沙漠汗的思考。  

他抬头望去,原来是天色已晚,有人点燃了篝火,开始烧烤羊肉。  

一群人围在篝火旁边,不少人身上,披着裹着从魏国那里换来的精美毛料,载歌载舞。  

还有人迫不及待地拿出同样是从魏人手里换来的烈酒,你喝一口我喝一口。  

九月的草原,夜里已经开始变得寒冷。  

喝上几口烈酒,就可以让身体变得暖洋洋起来,当真是再好不过的好东西。  

看着部众享用着从魏国换来的物资,皆是高兴幸福的模样,拓跋沙漠汗心头一动:  

这些东西,似乎原本是产自汉国吧?  

没想到魏国为了拉拢可寒,居然把好东西都舍得拿来交换。  

其实若是真想要这些东西,也可以去平城。  

不过实话实说,魏国好像比汉国大方许多。  

不但给的东西比汉国多,而且也比汉国的要好。  

所以其实也怨不得大人选择了去与魏国交易…  

平城?  

拓跋沙漠汗眼前似乎有一个模糊念头飞快闪过。  

就在这个时候,篝火那边的人也看到了拓跋沙漠汗,有人举着酒囊对着他高声打招呼:  

“大太子,一起过来喝酒啊!”  

此时的拓跋沙漠汗,终于抓住那一丝差点溜走的念头,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人在叫自己,他突然转身,重新向着汗帐跑去。  

举着酒囊的人乃是乌丸王库贤,并非鲜卑人本部,只能算得上是新众。  

不过他举族来投,甚是得拓跋力微的重视,若不然,也不至于能把毡帐安在汗帐附近。  

此时他非但没有得到大太子的回应,反而是被当着众人的面,落了面子。  

再加上喝了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