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4章 连环计(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个事情,当如何善后?”  

换成还没有拿到凉州之前的大汉,说不得就是伤筋动骨。  

换成还没有拿到陇右之前的大汉,说不得就算骑军尽没。  

现在么,也足以让冯大司马心疼好几下。  

大汉现在有畜牧养殖技术的加成,光是凉州一年能产的合格战马——不包括卖给吴国那些大路货——就有两万多匹。  

两千战马,差不多也就是凉州一年战马产量的十分之一。  

如果加上用来给吴国充数的大路货,还有用来后勤运输和日常训练等其他用途的军中马匹,不会下二十万。  

注意,这还只是凉州的军用马匹保有量,不算民间。  

并州那边的牲畜养殖也快要起来了。  

等再过两年,大汉一年的合格战马产量,估计不会下五六万。  

仅是官府直接控制的军用马匹,不会低于三十万。  

再囤个三五年,只要粮食产量能跟得上,估计随随便便就能拉出五十万匹,吓都能吓死魏吴两国。  

但是,马可以随便配种生下来。  

屡经大小战役才能成长起来的精锐骑兵,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培养出来的。  

特别是这些能派到草原上的骑兵,无论汉胡,都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精兵。  

你说,冯大司马能不心疼吗?  

面对关将军的问题,冯大司马不答反问:  

“细君以为如何?”  

“妾以为,有两种处理方案。”  

“说说看。”  

“第一,国家自有法度,让有司按律令看着办就行了。”  

说着,关将军看向冯大司马,意有所指地说道:  

“也免得有人说阿郎坏了丞相定下的规矩。”  

虽说不论刘浑还是秃发阗立,都是胡人出身。  

但谁都知道,他们都算得上是冯大司马的旧部亲信。  

而且一个是跟着冯某人从南乡出来,一个是跟着冯某人从凉州出来。  

更是带着无比鲜明的冯系烙印。  

如何处置刘浑等人,恐怕会有不少有心人在看着。  

“第二种呢?”  

关将军回答道:  

“第二种就是,将功折罪。阿郎派秃发阗立去幽州那边,不就是想要利用他的身份,对付东部鲜卑?”  

“至于刘浑,更是并州匈奴的小王子,现在此人在匈奴部族中声望不低。”  

“二人又为大汉征战多年,若是允许他们将功折罪,不但能让他们更加忠心,说不定也能让族人更加归心。”  

胡人将领,带领族人为大汉征战多年,屡有战功。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心向汉,是大汉对胡人教化的大成功。  

况且收复并州时,并州匈奴主动叛贼归汉,慕汉之心,如饥似渴。  

说不得,日后还可以利用秃发阗立,教化鲜卑如并州匈奴旧事。  

如此一来,不用劳民伤财,就能达到孝武皇帝的武功,岂不妙哉?  

“不用。”冯大司马摇头,“没有必要,就让有司按律法处理就行。”  

“胡人慕汉归汉,是为了加入大汉治下,不是为了能被区别对待。”  

“区别对待,固然能让他们感激一时,但长久以往,只会让他们越发认为大汉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汉夷如一,不仅是赏,同样还包括罚。况有罪从宽,迟早会让他们滋生骄纵之心,反是害了他们。”  

关将军似乎早就料到冯大司马的选择,对其所言倒也没意外。  

只见她颔道:“好,妾知道了。”  

“至于平城那边,你拟一份公文,让护鲜卑校尉府从胡骑义从中挑两千人补上缺口。”  

“胡骑义从的缺口,让刘浑自己想办法从并州匈奴人中再招一千人,剩下的一千人,让秃发阗立从鲜卑人中去招。”  

大汉军中改制后,鉴于胡骑义从在关中一战的出色表现,这个具有预备役特色的军事制度被保留下来。  

胡骑义从的胡人,多是牧场或草场的牧民,有些甚至是胡人贵族。  

边塞或者胡人聚集之地,每年秋日,胡骑义从的将军或者军司马,都会组织一次秋狩。  

内容以骑射、马上博杀、骑马冲刺为主,也有角抵(角力、摔跃)、手博(拳技)、蹴鞠(古代足球运动)等武艺、技巧项目。  

表面上说是狩猎,其实就是军事演习外加军事考核。  

参加者不但包括胡骑义从,也包括义从外的胡人,甚至汉人有兴趣的也可以参加。  

胡骑义从中不合格者会被淘汰出义从军,再另选部落中优技者补上。  

一旦入选胡骑义从,就可以免除家中一半的赋税,同时可以送一子或一女免费入学堂求学。  

连续三年合格不被淘汰者,就具备了入选大汉正军的资格,有缺即补。  

进入大汉正军,那就是正式享受和大汉将士同等待遇。  

当兵吃粮,立功受赏。  

对于大汉底层百姓及其子弟来说,跨越阶级的道路主要有两条:  

要么从军,拿命去给父母妻子博出一个未来。  

要么求学,上学堂,晋学院,再通过考课,成功上岸。  

前者需要运气,后者需要天赋加运气。  

汉人犹如此,更何况胡人?  

而且对于胡人来说,骑马射箭,上阵冲杀,远比在学堂上跟汉人比学问要来得轻松。  

所以胡骑义从的选拔,从来都是激烈非常。  

正是因为胡骑义从的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