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宫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过的紧迫感。  

因为相比于汉国,孙权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吴国的世家豪族势力,实是太过强大了。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兄长在入主江东的时候,还曾大肆屠戮江东大族。  

孙氏与江东大族,由此结下了血仇。  

虽说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化解,再加上当事人的逝去,双方都默契地不再提当年事。  

但人心隔肚皮,双方谁也不能保证对方的心里究竟是不是已经真的不在意。  

别看孙权对江东大族又是婚姻拉拢,又是提拔恩宠。  

但内心深处,他从来没有对江东世家完全放心。  

君不见当年暨艳之事,以及张温之祸?  

孙权在给两人的罪名里,都曾大骂其父辈,提及江东大族当年反抗孙氏一事。  

如今在外强敌环伺,在内豪强林立,自己年事已高,而各方都能接受的接班人孙登又突然病逝。  

这些事情造成的紧迫感,让孙权越发地焦虑万分。  

陆逊前来,孙权没有过多的讨论襄阳一战,却是顺着对方的话头提起冯明文,其实意在试探。  

毕竟陆逊可是江东大族的代表人物。  

只是就算陆逊是孙权的侄女婿,还是孙权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臣子。  

但涉及动摇江东大族根基的事情,他也注定给不出让孙权满意的答桉。  

看到陆逊如此,孙权也没有强求,只是又换了一副悲伤的面容:  

“我本以为,汉主虽有诸葛亮冯明文等人辅左,但幸而天资不过庸人耳。而我大吴,有明嫡,有良臣,未必就比汉国差了。”  

“不成想,”一提起孙登,孙权似乎就不能自已,捶胸呜咽道,“天不佑我大吴啊!国丧明嫡,百姓何福?社稷何福!”  

陆逊见孙权悲泣,连忙起身安慰道:  

“陛下请节哀!太子寝疾不起,此乃命也。方今朔土未一,四海喁喁,天戴陛下。”  

“陛下若是因悲痛过度,而坏了身子,那更非百姓之福啊!”  

“就算太子在天之灵,亦不愿看到陛下如此,故还请陛下以社稷为念,节哀顺变,保重身体才是。”  

陆逊连番劝慰之下,孙权好不容易才止住悲泣,拭了拭眼角,看向陆逊:  

“太子在病亡前,还曾写了遗奏,犹为盛赞上大将军,言伯言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吾今日见到伯言,不禁想起太子之贤,故一时不能自已,倒是让伯言见笑了。”  

陆逊回道:  

“臣受陛下之命留守武昌,曾奉侍太子数年,深知太子之贤,陛下言国丧明嫡,殊实也。”  

“太子病重时,犹不忘提携微臣,臣除了感激涕零,唯越发惶恐,恐有损太子慧眼之明。”  

孙权伸出手,示意陆逊不要再说下去:  

“伯言何须多言?汝为人如何,我焉能不知?故吾知太子对汝赞誉之言,丝毫不为过。”  

顿了一顿,又继续说道:  

“太子在遗奏中,除了提及伯言你,还建议吾立三皇子为太子,伯言你觉得如何?”  

陆逊毫不犹豫地说道:  

“太子既没,二皇子又早逝(即孙虑,232年病亡),如今诸皇子中,以三皇子为长。”  

“且臣听闻,三皇子虽年少,但好学下士,甚见称述,太子生前,多亲敬三皇子。”  

“故臣以为,早立三皇子为太子,确实妥当,有利于稳定国家人心是也。”  

当然,陆逊还有没有说出的另一层重要原因:  

那就是三皇子孙和之母王夫人,受宠程度仅次于步夫人(即步练师)。  

今步夫人已亡,宫中诸多夫人,最贵者莫过于王夫人。  

子凭母贵,孙和如今也是最受陛下宠爱,其赏赐远超其他皇子。  

可以说,在陆逊看来,三皇子长与贤皆备,简直就是天地地利人和的最佳人选。  

至于嫡,反正现在王夫人最为受宠,到时只要立她为皇后,那三皇子不就是嫡了吗?  

孙权闻言,目光一闪,若有所思地说道:  

“如此说来,伯言亦是赞成此事?”  

“臣自是赞成此事。”  

孙权缓缓地点头,“伯言既赞成此事,那自是最好不过,吾则不再有所顾虑。如此,吾将择日册立三皇子为太子。”  

“陛下圣明。”  

似乎终于了结了一桩心事,孙权脸上的神色终于有了些轻松:  

“吾近来,有一些疑虑不能解,正好伯言回来,当真是天助我也。”  

“为陛下解忧,臣之所职也。”  

“好,”孙权点头,“除了太子之事,我还有一事,朝中久议不能决,正好需要伯言帮忙分析一番。”  

“陛下请讲。”  

“前番吾领军北上伐贼,时卫将军(即全综)为大都督,攻打寿春,战于芍陂,初攻势不可抵挡,贼军损失惨重,寿春几为卫将军所破。”  

“谁料贼军援军突然到来,五营将秦晃阵亡,幸得顾子直(即顾承)与张叔嗣(即张休,张昭之子)奋力阻敌,这才遏止魏贼。”  

“卫将军派长子与从子前去支援,二人终将贼军击退。”说到这里,孙权看向陆逊,问道,“伯言以为,此战中,是顾张二人功大,还是二全功大?”  

陆逊沉吟,斟酌了好一会,这才说道:  

“臣以为,阻贼功大,退贼功小。”  

孙权闻言,击节道:  

“我还以为上大将军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