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章 先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收缩兵力,更别说派出骑兵随意南下袭扰。  

连续两三年没有见到有魏军越界,吴国荆州不少人觉得,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这种情况下,陆逊或者孙权,产生了要夺取襄阳的念头,再正常不过了。  

只要夺取了襄阳,江汉平原的主要区域,就正式纳入吴国的掌握之中。  

若是能好好治理一番,不出十年,荆州至少可以多出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亩良田。  

到时候,说不定就能一举摆脱荆州粮食受制于大汉的局面。  

所以,无论是为了构筑更加坚固的荆州防线,以防将来最恶劣的局面。  

还是为了更好地治理荆州,摆脱大汉的制约。  

吴国都有必须拿下襄阳的理由。  

当然,这里面涉及的一些机密与猜想,并不适合公开讲出来。  

不过就算是冯都护没有细说,但由于这些年来的赫赫战功,句扶与孟琰对冯都护皆是十分信服。  

如今看到冯都护如此笃定吴人这一次是真心与大汉合作,两人自然也就不再过多怀疑。  

“那依中都护所见,我们这一次出兵,当如何做才是?”  

“兵贵神速,现在我们不知道荆州那边魏吴两军打得怎么样了,自然是越快出兵越好。”  

冯都护的目光没有离开地图,“说实在话,我也不相信吴人。”  

“不是不相信他们拿下襄阳的意图,而是不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  

“若是我们出兵太迟,吴人已经退兵,那么魏国就可以集中兵力对付我们。”  

“到时候凭我们凭的这些兵力,只怕攻不下草桥关。”  

句扶忍不住地再次低声提醒道:  

“可是中都护,就算魏贼没有从宛城派来援军,就凭武关的这些将士,恐怕兵力也不太够…”  

冯都护点头:  

“放心,我岂是那等轻敌之人?我不过是率轻骑提前过来,过些日子,后面还有兵马与辎重随后而至。”  

听到这个话,句扶和孟琰知道中都护的决心已下,不再有疑议。  

孟琰开口建议道:  

“中都护,某与句将军,受中都护之命,一直未放松过对东边的侦察。”  

“据我等所知,想要通往宛城,除了走丹水河谷外,其实还有一条樵夫所行的山径。”  

“这条山径,在武关的东边,虽然难行,但若是由末将领着无当营的旧人,未必不能翻过去。”  

(注:即唐朝以后改道的武关道后半段)  

“中都护名震天下,世人皆闻中都护虎威,只要贼人知道此番是中都护亲自领兵攻草桥关,宛城贼人必然全力来救。”  

“到时宛城空虚,末将只需领三千精兵兵临宛城城下,必能一鼓破之。”  

冯都护闻言,心头一动。  

若是陆逊亲自领兵攻取襄阳,乃至已经取得了襄阳,孟琰此计,看似危险,实则有极大的把握。  

只是…  

冯都护终究还是摇了摇头:  

“策乃上策,只是时机未至,此时大汉取宛城,有背腹受敌之险,还不如暂且放在魏贼手里。”  

没了宛城,许昌只怕要成惊弓之鸟,必然会全力反扑。  

到时候谁知道襄阳的陆逊会有什么想法?  

没了襄阳,宛城就是一个鸡肋。  

但魏贼又不得不守的鸡肋。  

因为一旦宛城失守,许昌就等着随时被人兵临城下吧。  

就算不攻城,城下时时冒出来敌兵游行一下,也足以让城内寝食难安。  

至于日后,若是大汉在河北的战事顺利,魏国灭亡已成定局之后,吴国必然会趁火打劫。  

从襄阳渡水北上,攻取宛城乃到许昌,乃是一个难以抵挡的巨大诱惑。  

到时候,无处可去的曹爽,必然是要和吴国在宛城死磕…  

“所以我们这一次,还是不要分兵,全力攻下草桥关就好。”  

“至于这条险道,且先留着,同时平日里注意一下就行了。”  

从武关可以走这条险道去南阳,但从南阳过来,最终还是要经过武关。  

所以只要武关不失,这条险道就对关中没有任何威胁。  

对于取与不取宛城,以及取了宛城之后所在面对的形势,中都护府早就推演了许多次。  

冯都护简单地跟两人解释了一下——在战前做好战前统一思想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果然,在听到冯都护的解释后,原本有些失望的孟琰登时心悦诚服:  

“中都护高见!”  

“我能有什么高见?这都是中都护府诸人一齐努力,集众人之思。”  

冯都护摆摆手,“就如这次,吾若是想要建功,亦是需要仰仗两位将军。”  

这话听着舒服,句孟二将闻言,脸上皆是有些发红,就连呼吸都是一顿。  

“孝兴既然说武关道在这个季节可能会被山洪淹没,故我想派出五千人马作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冯都护趁机道:  

“不知你们二人谁愿意当此重任?”  

两人正值心神有些激荡之时,此时听到冯都护的主知,异口同声地抱拳道:  

“末将愿往!”  

看到二人如此,冯都护笑了笑,“这倒是让我为难。”  

他的目光,在两人身上转了几圈,这才重新开口道:  

“孟将军久在南中,熟知山地,句将军,这一次的机会不如就让给孟将军如何?”  

听到中都护如此说,句扶虽有些失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