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试探(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人留下机会。”  

“再说了,许昌现在乃是魏国伪帝所在,守卫森严,先生就算得手,只怕也难以全身而退。”  

“时至今日,杨仪能说的,怕是已经已经全部说给魏贼听了,先生以身冒险,实是不值得。”  

“眼下最重要的,是把魏国的消息传回大汉,杨仪之事,日后再另行计较。”  

韩龙听到糜十一郎如此强烈反对,只得点头应下。  

第二日,日头还没到半空,清河公主就派人到绝品居,说是今日午食要吃绝品居的饭菜。  

糜十一郎不敢怠慢,连忙让人做了招牌菜,然后亲自送到公主府上。  

当然,糜十一郎还没有资格走前门。  

而是从后府小门送了进去。  

就在糜十一郎给清河公主府送饭菜的时候,夏侯玄的府上,也迎来了一位客人。  

“太傅如何有空前来?”  

如同玉树临风般的夏侯玄,面对洛阳的实际最高权力者,面容淡淡,似乎自己不过是在接待一位普通的友人。  

司马懿倒也不以为意。  

当今大魏,“玄远之学”越发流行,讲究的是处事不惊,以惊雷面前不动声色为名士风度。  

若是夏侯玄然因为自己的登门而动容,那他又怎么可能会被人推为“玄远之学”之首?  

“泰初,好久不见。”  

司马懿脸上带着亲热的笑容,向夏侯玄热情地打招呼。  

夏侯玄看到太傅这等态度,脸上仍是平静之色:  

“太傅事务繁忙,居然还能屈尊抽空前来寒舍,实是出乎玄之意料。”  

司马懿看着夏侯玄的模样,有些无奈:  

“泰初不请我进去坐坐吗?”  

夏侯玄还没有说话,但跟在司马懿身后的司马师却有些担心地喊了一声:“大人?”  

夏侯玄的目光落到司马师身上,顿时就锐利起来:  

“夏侯府之门,面兽心者不可进!”  

司马师一听,脸色先是一白,然后又再胀红,最后红得发紫。  

他的原配夏侯徽,正是夏侯玄的亲妹。  

司马师亲手毒死了夏侯徽,对外宣称夏侯徽是暴毙而亡。  

暴毙可不是什么好词。  

更像是一种咒骂,不得好死。  

对于夏侯玄来说,自己的阿妹给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一直以来,又没有什么身体不好的传闻。  

谁料到司马懿才领军回洛阳不久,阿妹就托人来信,说司马一家绝非大魏忠臣。  

随后阿妹就不明不白地暴毙。  

要说这其中没有曲折,谁信?  

事实上,若不是夏侯玄年少时就与司马懿交好,再加上司马懿的身份,夏侯玄恐怕连司马懿就想赶出去。  

司马师双颊都隐隐显露出牙床凸痕,显示出他此时已经到了隐忍的边缘。  

司马懿似是听出了夏侯玄的言外之意,但脸上笑容未减,又似乎是没有听出来。  

只见他转头对司马师说道:  

“子元且在外头等候,我进去与泰初有事相谈。”  

司马师深深地低下头:“是,大人。”  

夏侯玄听到司马懿的吩咐,不由地看了一眼司马师,再深深地看了一眼司马懿。  

但他并没有立刻请人进府,而是继续问道:“不知太傅有何事?”  

司马懿脸上尽是和煦的笑容,犹如六月的日头那般温暖:“国事。”  

“国事?”  

“对,国事。”司马懿点头,“今日吾前来,不谈私情,只谈国事。”  

夏侯玄沉默了一下,终于说道:“太傅请。”  

进入府中,两人分主客而坐,夏侯玄开口道:  

“不知太傅有何要事,居然屈尊过来?”  

司马懿举起茶杯,略一碰唇就放下:  

“许昌送来了一份任命,大将军有意让泰初前往许昌,出任散骑常侍兼中护军之职。”  

“哦?”饶是夏侯玄定力过人,但听到这个消息,眉头仍是禁不住地一挑,“什么时候的消息?”  

“就在刚刚,刚送到我手上,我就过来寻你了。”司马懿笑了笑,“不知泰初对此有意乎?”  

夏侯玄因毛皇后之弟的事情,被曹叡记恨,十年前由黄门侍郎贬为羽林监。  

后来夏侯三族的主要人物被曹叡全部软禁在洛阳城,夏侯玄作为夏侯氏最为出色的人物,就更没可能起复。  

沉寂了十年,骤然听到大将军要让自己出任要职,夏侯玄也是止不住地心跳加快。  

他强行稳定住自己的情绪,淡然一笑:  

“玄有意无意,可谓不由己,太傅问之何益?”  

“哦?泰初不由己,那当由何人?”  

“自然是由太傅。”夏侯玄盯着司马懿,“不知太傅愿不愿意让我前去许昌?”  

“泰初的意思,就是愿意出任罗?”司马懿哈哈一笑,“也是,泰初年少就有大志,此时为国出力的机会就在眼前,怎么可能放弃。”  

“只是,”司马懿同样看向夏侯玄,“眼下正值大魏危急之时,不知泰初对此可有高见?”  

“高见不敢,这些年来,贼人越发势大,但有志于国者,谁又不是焦虑于内?”  

“泰初请讲。”  

“文皇帝设九品中正制,本意是更好地为国选才,赋中正官以重权,才德高低厚薄,皆由彼一言而决之。”  

“若是中正官公平选才,尚还好说,可惜的是,如今的中正官,大多为世家豪族所控。”  

“这些年来,中正官评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