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入长安(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还行吧?”丞相浑然没有得罪女司机的自觉,眼睛只顾盯着不远处的长安城门,“我觉得不算太冷。”  

然后又不怕死地问道:“张家好歹也是皇亲国戚,现在张家四娘连孩子都给你生下来了,你打算怎么办?”  

冯刺史缩了缩身子,目光不断地瞟着前面的关大将军,干笑道:  

“这个…”  

然后又瞟一眼关大将军。  

张家小妹是连接冯刺史与皇家的纽带,也是皇家信任的担保人。  

有她在冯刺史身边,参与到各项机密当中,皇家就能完全放心冯刺史,不会有什么某位大臣权利太大的想法。  

再加上有丞相的例子在前,大汉天子对臣子的权利容忍度本来就很高。  

根据冯刺史所知道的原蜀汉历史,小胖子的心地很不错,轻易不会杀大臣,在位待机时间也足够长。  

所以冯刺史相信,在未来的数十年时间里,只要有张家小妹在,冯家就不用担心哪一天会被猜忌。  

但政治是理性的,而女人则是感性的,两者本就是截然相反。  

偏偏在这个事情,冯家主母的态度,至关重要。  

仿佛是在背后长了眼睛一样,也可能是夫妻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个时候,关大将军突然开了口,化解了冯刺史的尴尬:  

“四娘这些年来,早已算是我们冯府中人,所缺者,也不过是个名份而已。”  

“以前不提这个,是因为以阿郎的身份,不足以再娶张家的嫡女。”  

“但现在不一样,诚如丞相所言,经此一战后,阿郎的功劳,已经足以堵住他人之口。”  

“再娶张家之女,就算有人非议,也不过会说阿郎不遵规矩,而不会说没有资格。”  

冯刺史听到关将军的话,张大了嘴,直到灌了一大口冷风才反应过来,他下意识地就是点头:  

“对对对!细君说得对!”  

在这种事情上,不管自家细君说什么,先点头就对了。  

更别说关将军方才说言…  

冯刺史这才反应过来,当下一拍大腿!  

若不是在车上,他就恨不得抱着自家婆娘亲上两口。  

还是古代好啊!  

听到自家阿郎想要多睡一个女人,正室夫人还会主动帮忙张罗。  

看到冯刺史如同一个大马猴在抓耳挠腮,都快要坐不住了,大汉丞相不禁“啧”了一声,斜眼看向某君侯,目光中带着鄙视:  

你好歹也是大汉君侯,能不能有点出息?  

冯刺史在喜悦之余,感受到了丞相的目光,却是毫不在意。  

别的方面还好说,但在这方面,丞相…有啥资格看不起我?  

现在已经有四个妻妾给老夫我生了六个孩子,你有啥?  

不是我吹,我大女儿说不定现在都能吊打你的儿子。  

两个男人眼神交锋之后,又各自移开目光。  

看到冯君侯对关将军唯唯诺诺的模样,丞相就是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  

“双妻并娶,虽说少见,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魏国重臣陈群,出身颍川陈氏,乃是名门望族,其妹不也是与他人并立嫡妻?”  

“所以若是担心世人非议,倒是大可不必担心。大不了到时候我豁出这张老脸,奏请陛下赐婚。”  

冯刺史侧目以视。  

你说得真轻松,反正要面对虎威将军的又不是你,对吧?  

丞相懒得去理会这个家伙的小人之心,只见他叹了一口气:  

“只是吾这辈子行事,一向无愧于心,没想到黄土埋脖了,竟要在后辈婚姻中当个恶人…”  

“特别是三娘,说是我女儿亦不为过,实是羞愧啊!”  

反观关将军,却是语气平静:  

“叔父何需如此?当年先父兄殁于荆州,若不是叔父与叔母极力庇护侄女与家兄,蜀中怕是早已无关家的立足之地。”  

“大汉以忠义为先,先父与张家叔父同侍先帝,数十年不离不弃,助先帝延绵汉祚。”  

“现在我与四娘互为姐妹,同侍阿郎,辅阿郎兴复汉室,亦不失一段佳话。”  

关将军心性刚毅,同时也是重情重义。  

她深知这些年来,关家从人人避如蛇蝎重回大汉顶尖权贵之家,单单靠关家是不可能做到的。  

若无丞相,二兄怕是难有今日地位。  

若无叔母,自己怕是难与阿郎相遇。  

若无阿郎,亦难有今日的自己。  

最为重要的是,身为冯家主母,她可是一直记得,朝廷当年赏赐给冯府三个媵妾的位置,有一个到现在还没有人选呢。  

张家文,关家武。  

关大将军当年与张皇后齐名,自是知道张家女子的厉害。  

冯府缺一个媵妾,说不定就是张皇后故意而为之。  

若是张家小妹没能成功留在自家阿郎身边,皇家十有八九就会以补充媵妾的名义,另选他人塞入冯府。  

在关将军看来,既然左右都躲不过,自然是要尽量选择对冯府最有利的选项。  

与其让皇家往冯府塞一个不知底细的,还不如选择张小妹,也免得一天到晚提防来提防去。  

更何况现在的关将军,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事业,甚至还拥有多少人望而不得的将军号。  

后院的小女子争宠那点事,已经入不了她的眼。  

听到关将军的话,大汉最有权势之二的两个大男人,竟是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察觉到对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