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章 诱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李球谓曰:  

“贼人果不出吾之所料。”  

李球心里不由地有些佩服。  

看到姜维兴致勃勃地就欲带人迎战,他连忙提醒道:  

“若贼人欲战胜而退兵,此番必然是如困兽之斗,姜将军还是要注意贼人有埋伏。”  

姜维满口应下。  

就在姜维和李球两人全神应付前来挑衅的魏军时,他们却不知道,兴隆关内的郭淮,早在天未亮的时候,就悄悄领军,开始顺着秦直道,翻越桥山主峰后山。  

兴隆关所在的桥山主峰,要比其它山峰高一些。  

所谓登高望远,虽然汉军借助望远镜的优势,可以提前察觉到敌人的动静。  

但望远镜并不能穿透山体,看到主峰后面郭淮的真实调动。  

与郭淮并骑而走的郭模,禁不住地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离得越来越远的兴隆关,面带佩服之色:  

“将军如何得知那贾栩会不听将军之令,紧守营寨,而是擅自前去迎敌?”  

郭淮得意一笑:  

“贾栩此人,多言吾畏敌,看似轻视吾,实则是不把蜀虏看在眼里。”  

“以前有我压着他,他本就不服,现在我特意让他单独领军,临走前,又故意以言语激他,他岂会不心存愤慨?”  

“又如何会把我的话听在耳里?只待我一离开,就算是他不擅自领军出战,只怕也会在蜀虏前来试探时,开寨迎敌。”  

说到这里,他面带冷笑:  

“他却不知,他越是这样,越是随了吾之心意!若不然,他如何能迷惑蜀虏,心甘情愿地掩护我们撤走?”  

胜而退兵或战而撤兵的道理,姜维懂,打了这么多年仗的郭淮又岂会不懂?  

姜维从魏营的大规模调动中猜出郭淮有退兵的可能。  

却是万万没想到,郭淮居然会以这种方式退兵。  

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某种方式的壮士断腕。  

就是这个腕,有点不大一样。  

高情商说法是比较有主见,做事非常坚持。  

低情商说法是一根筋,有点憨,头铁…  

从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开始,魏国就再也没有在战场上赢过汉军一次。  

魏国皇帝、大司马、将军、刺史等等,皆为汉军手下败将。  

偏偏贾栩认为自己可以例外。  

郭淮不是贾栩,他没有贾栩的自信,更不会相信贾栩:  

“我们得走快些,不然的话,若是贾栩败得太快,蜀虏很快就会追上来了。”  

郭淮把贾栩当成了诱饵,用来阻挡姜维的追击。  

他不知道的是,司马懿同样是把他当成了诱饵,准备用他来钓土鳖,一只正在河边钓鱼的大土鳖。  

不仅如此,郭淮在退兵的同时,还不忘按司马懿的吩咐,派出快马,沿着泾水向西北。  

看看有没有办法让兵临萧关下的邓艾,让他设法从泾水退回长安。  

汧县绝对是不能回了。  

在郭淮看来,大司马已经做出了放弃大半关中的打算,准备收缩兵力,依靠长安或者潼关,与蜀虏一决死战。  

只是萧关离长安太远,邓艾能不能领军退回,那还是个问题。  

不过这不在郭淮的考虑范围之内,毕竟他自己的后路都有问题。  

至于骁骑将军秦朗,那就更不是郭淮应当考虑的事情,想必大司马自有安排。  

郭淮不知道的是,大司马安排是安排了,但在大司马的眼里,不但他郭淮是个诱饵,而且萧关下面的邓艾,更是个添头诱饵。  

至于秦朗…是个比他自己还要大的诱饵,而且这个诱饵,已经被快要被大汉丞相吞到肚子里。  

五丈原西边四十来里的地方,汉军的魏延已经领军从渭北绕了过去,随时可以渡河,斜插秦朗的后方。  

而秦朗的两翼,终于恢复了行动力的汉军南北二军,甲骑一直在游荡,蓄势待发。  

正对面,虎步军步步紧逼,不断拆除秦朗营寨的外围。  

“将军,外头挡不住了!”  

“我看到了。”  

秦朗站在营寨内的帅台上,看着最后一道壕沟正在被汉军填掉,脸色平静。  

他本是杜氏所生,继承了母亲的优良基因,人如其名,俊朗的面容,平日里总是带着几分柔和,让人有一种想要接近的感觉。  

曹叡总喜欢让他在宫里留宿,不是没有理由的。  

只是此时秦朗的面孔,再没有了平日的柔和,只有平静,平静中带着死灰,死灰里全是绝望。  

说好的合击蜀虏大军,结果在一场大雨之后,变成了蜀虏合击自己。  

大司马呢?!  

司马懿呢?!  

他怎么敢?!  

“今天派出求援的人呢?”  

秦朗声音低沉地问道。  

直到汉军兵临营寨门外,秦朗仍是有些不敢相信司马懿就这么抛下自己跑了。  

他宁愿相信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打败了。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想办法向外面救援。  

“将…将军,已经没有将士愿意突围求援了,而且派出去这么多批求援的人马,这么久了,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来…”  

副将嗫嚅着,已经说不下去了。  

北面是渭水,南边是秦岭,东面是蜀虏大军,唯有西边的陈仓可去。  

可是陈仓不过数千人,能济个什么事?  

就算是汧县的守军全部过来,那也济不了什么事。  

真正能挽救眼下局面的,只有东面。  

“将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