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3章 对策(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从长安走秦直道到九原,一路快马狂奔,不惜马力,三日可达。  

但这仅仅是指传骑传递紧急军情的情况下。  

就算是凉州军和鲜卑骑兵全军骑马——不管骑兵还是步兵——那也没办法达到这种速度。  

对于大军而言,快一点的,可能十来日就能到达桥山,慢一些的,也不会超过半个月。  

但总的来说,比起丞相领着大军走斜谷道那么一小段路,就得二十余天之久,那是快了不知多少倍。  

毕竟从九原到长安的路程,是从汉中到长安的路程的近三倍。  

这就是坦途和山路的区别。  

但也正因为这是一条坦途,所以冯刺史的大军才走了一半路程,布置在沮水一线的魏国前哨,就已经点燃了狼烟。  

秦直道在修建之初,本就是为了军事用途。  

不但在沿路设置有兵站兵城,同时还有接连不断的烽燧台。  

由于年久失修,大多兵站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但这些年来,因为司马懿极为重视北地郡的防备,所以不但让人把烽燧台重新修补一番,甚至还建立起一些新的烽燧台。  

当第一个烽燧台上升起代表最高警戒的三柱粗大的滚滚黑烟,不久之后,第二个烽燧台也开始点火…  

与此同时,传骑如同追逐不断点燃的狼烟一般,发了疯地顺着桥山山脉上的秦直道向关中方向狂奔。  

烽火只能告诉后方来了很多很多的虏寇,却不能告诉究竟来了多少。  

传骑们现在就是要前哨所探知到的军情,以最快的速度告诉郭淮。  

半日之后,桥山的主峰下的烽燧台冒出滚滚浓烟。  

“将军,有敌情!”  

桥山山上的关城内,有士卒惊呼。  

从接手桥山防备的那一天起,郭淮就没有停止过向北边遥望。  

如今狼烟骤起,不用别人的提醒,郭淮就已经一言不发,健步如飞地向着关城的最高处跑去。  

也不知是因为跑得太急,还是因为心跳太快。  

一路上,他耳边只有咚咚咚的声音。  

来了?  

真的来了吗?  

冯贼当真如大司马所料,要从北边而来?  

他心绪如麻,登上关城望楼,迫不及待把目光投向北方。  

狼烟,每一个燃起的烽燧,全是冒着代表着过万敌人的三柱狼烟。  

郭淮紧紧抓着栏杆的手,因为太过用力,手背已经冒出了青筋。  

“再等等,再等等…”  

郭淮在心里告诫自己,“等传骑把消息传回来,看看究竟是冯贼,还是胡人想要借机南犯。”  

他的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希望这是得到消息,趁机南犯的胡人。  

而不是想像中的冯贼。  

可是一想起冯贼太过狡诈,倘若他一日不出现,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冯贼早一日出现,大伙也能早一日安心,同时大司马也可以早一日安排对策。  

于是郭淮心里又有些动摇起来…  

万一真是冯贼,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要再一次面对那个穷凶极恶的狡悍蜀虏?  

几十岁的人了,连阵前生死都不知见过多少回了。  

可此时的郭淮,却如同初次要去见喜欢的小娘子的毛头小伙,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怎么也止不住怦怦的心跳。  

直到日头的余晖渐渐消失在山的那一头,仍是没有看到山下出现传骑的身影,郭淮不禁有些失望。  

“将军,各个山头营寨皆已回报,做好了准备。”  

郭淮有些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转身准备下楼,同时吩咐道:  

“吾料最迟明日一早,传骑必会到来,夜里若是有情况,记得立刻禀报,不得有误!”  

“诺!”  

时至半夜,郭淮的房门突然被人敲响,有亲卫急声叫道:  

“将军,有急报!”  

还没等他喊出第二声,房门就“吱呀”被打开了,穿戴整齐的郭淮出现在门口,原来他竟是和衣而睡。  

“人在何处?”  

“就在前厅。”  

“走!”  

前厅的传骑士卒已经是浑身湿透,嘴唇干裂,强撑着一口气等着郭淮到来,用尽全身剩余的力气说道:  

“蜀虏…不下五万,人人皆骑,帅旗乃是…是冯…”  

吐出最后一个字,当场就晕了过去。  

很快有人从他的怀里掏出魏军特有的符节,把它递到郭淮手里。  

“快扶下去休息!”  

郭淮捏了捏手里的符节,吩咐道:  

“来人,传吾军令,连夜派出传骑,报知长安,冯贼领五万贼寇自北而来!”  

不管这个军情是真是假,都要第一时间传递出去。  

眼下这种局面,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后面陆续到来的传骑,会互相印证消息的真假。  

真要错了,后面再纠正不迟。  

“诺!”  

不到两天时间,以长安为中心,冯贼来犯的消息便向四方散播,其中的两个重点方向,就是洛阳和郿城。  

“吾最怕者,乃是冯贼自陇关而下攻打汧县,次怕者,就是从萧关而出向汧县。”  

第一时间得到冯贼消息的司马懿,拿着从长安送过来的军报,脸上颇有轻松之色:  

“毕竟冯贼不但善于攻城,更善于平地野战,故吾最希冀者,便是他从北而来。”  

说到这里,他不禁捋了捋胡须,笑道:  

“没想到此贼竟是如此遂吾之意,此可谓天助我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