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8 忧与喜(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么…这么…少?”  

秦博紧紧地攥着手里又圆又滑又白又美之物,他本是想说“这么多”,哪知到了嘴边,却变成了“这么少”。  

身为校事,脸厚心黑,莫得良心,那就是基本要求。  

若是说这个东西作为贡品,那确实太多了。  

两三百支就算是诚意满满。  

上贡两三千支,那就是陛下最忠诚的臣子。  

但现在说的,又不是贡品。  

拿去卖的东西,自然是多多益善。  

也幸好李遗在丞相府历练了这么些年,不然的话,说不得还真要被秦博给唬住。  

“秦校事,已经不少了。这个东西,当今天下,只有我们手里有。”  

“现在让你在江东专卖,只要我们不插手,卖多少钱还不是你说了算吗?”  

“而且这个东西,我们也只是刚刚做出来,究竟是个什么章程,最后还是要问梅三…”  

“咳咳,我的意思是说,这三四万支,就是一个保底数。若是秦校事当真能在江东打开销路,那后面自然是越来越多。”  

“反之,若是秦校事卖不出好价格,那可就别怪我们把这专卖之权收回来…”  

专卖当然是可以的。  

但销路也是要开拓的。  

不能任由对方胡来。  

白蜡这个东西,乃是梅三嫂学了兄长师门的高深学问之后,这才参悟出来如何制作。  

听说制蜡材料全部取自南中。  

也就是兴汉会这些年一直在渗透南中,初步建成了南中物流通道。  

再加上还有孟获之女花鬘的帮忙,明年满打满算,估计也就是能做出四万多支。  

宫里订了一批,说是想要在大朝会和逢年过节宴请诸臣用,最后也只是拿到了五百支。  

丞相一直力行节俭,不能太过奢侈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这批蜡烛兄长原本打算用于魏国。  

没想到现在却是先便宜了吴国。  

秦博哪知道这里面的曲折?  

他听了李遗的话,竟是连连点头:  

“正该如此,要不怎么说兴汉会能做出这么大的基业呢?”  

“这生意谁能做,谁做得好,那就让谁做,不能做还占着位置,当不是人子!”  

跟大汉做生意就是爽快,这才是做事的样子嘛!  

哪像江东那帮子世家大族,一边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骂校事府设置关卡收税。  

一边却是在私底下拼了命地组建商队,四处找门路捞钱,居然没一个想到要给陛下交税。  

真入他阿母的不是东西,简直就是行同狗彘,呸!  

此行虽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粮食,但对于秦博来说,也算是满意了。  

三四万支,就算是三万支吧,只要能保证校事府能拿到专卖权,只要后面还能源源不断地拿到货。  

秦博相信,校事府的地位,就算是暂时稳了。  

等熬过这两年,后头再从汉国拿到粮食、毛料、红糖等物,看谁还能动摇校事府在陛下心里的地位?  

这一次拜访李遗,乃是满怀希望而来,中间虽有些波折,但亦算是满意而归。  

同样满意的还有陆瑁。  

有了凉州之行,此次与汉家天子见面,陆瑁留了心眼,有意无间提了几次与治国之道。  

汉主在这等问题上,要么是泛泛而谈,言而无物。  

若是言而不得,则多有唯喏,  

这更让陆瑁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汉主看似仁厚,实不过平庸之辈。  

诸葛孔明在世时还好说。  

一旦诸葛孔明逝去,又有谁能完全驾驭得住冯明文那等才智无双的人物?  

总不能指望冯明文当第二个诸葛孔明吧?  

只看冯明文做事以利为先,陆瑁就不相信他能做第二个诸葛孔明。  

怀着这样的心思,陆瑁在见过汉家天子之后,又去了丞相府,想要向大汉丞相辞行。  

谁知最后出来的,却是丞相长史杨仪,只言丞相在入冬时微感风寒,身有不适,不见客久矣,所以由他代丞相来见吴使。  

陆瑁在初至汉中时,正值天热之时,那时就见过诸葛孔明一面。  

那时就看到大汉丞相面有病容,身体看起来很是虚弱。  

没想到此时竟是得到丞相久不见客的消息。  

他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诸葛孔明比自己的兄长(即陆逊)也不过是大了两岁而已。  

但因为劳累过度,看起来却是比自家兄长老了一辈。  

如今已是身病体弱,看起来甚至已经没有数年之寿。  

想起十二年前,汉国经夷陵之败后,几近灭国。  

正是因为有诸葛孔明这些年的苦心经营,这才有了今日之盛。  

此等大才,却即将陨落。  

惜哉,惜哉!  

在惋惜不已的同时,陆瑁又有些庆幸。  

毕竟以汉国如今的锋锐,若是再给诸葛孔明十二年之寿,那将何等可怕?  

怀着复杂无比的心情,陆瑁与杨仪说了一些吴汉交好的话,便告辞而去。  

他不知道的是,他没有见到的大汉丞相,此时正在丞相府的某个房间里,接见了悄悄前来的李遗。  

李遗过来,是向诸葛亮禀报自己与秦博见面过程和结果的。  

大汉丞相靠躺在专门定制的大椅子里,身上盖着细绒毯子,时不时地咳嗽一声。  

清瘦无比的面颊,双颊已经深深地凹陷了下去。  

原本高大的身材,已经完全佝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