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魏国乱象(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吐血?晕倒?”  

文学防辅官一听,登时就额冒冷汗。  

作为朝廷派到王府监察的官员,文学防辅官当然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看管也好,监察也罢,甚至恐吓都无所谓,自己最终也只不过是朝廷的一条恶犬。  

而宗亲毕竟是宗亲,曹姓天然就是要比自己这个外姓尊贵。  

自己的奏章才刚刚送出去,后脚陈王真要出了什么意外。  

真要说这个事情与自己无关,谁会信?  

到时候逼死亲王这个屎盆子,妥妥是要扣到自己头上。  

自己脑袋搬家也就罢了,怕就怕,全家要跟着受重刑。  

当下别说是洗漱,就连衣冠都没穿戴整齐,就匆匆忙忙地跟着下人去看陈王。  

“殿下怎么回事?”  

人刚一进屋内,他就急忙开口问了一句。  

不说“殿下怎么样了”而是问“怎么回事”,以表明他对殿下吐血昏迷之事根本不知情。  

只是他平日里作威作福,陈王府里谁都对他都是又惧又厌。  

而且此时屋里的人大多是只顾低头难过,谁有心情理会他?  

文学防辅官挤开围在曹植榻前的众人,定眼看去,但见正躺在榻上的曹植,两眼紧闭,面如金纸。  

最重要的是,胸前的还染着星星点点的红色血渍。  

靠得最近的陈王妃,正站在床头垂泪不止。  

文学防辅官看到这等情况,顿时心跳如鼓,手脚冰冷。  

第一次对着陈王妃恭恭敬敬地行礼:  

“敢问王妃,陈王究竟如何了?”  

陈王妃是曹植的第二任妻室。  

他的第一任妻室本来自清河崔家。  

但在曹丕与曹植争世子之位时,崔氏被曹操认为其衣装太过华美,违背了节俭的政令,故被赐死。  

后曹操又赐死了崔氏之叔父,同时也是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崔炎。  

这其实算是曹操打压河北世家的一个手段。  

相比起清河崔氏,现任陈王妃算得上是出身普通。  

换作平时,文学防辅官对她这般恭敬,她只怕就有些惶恐。  

只是在这个时候,她哪有心情去理会文学防辅官?  

只见她面容悲戚地摇头:  

“医工正在诊看呢,吾亦不知情况如何。”  

文学防辅官闻言,只得强行按下焦虑的心情。  

好不容易等医工看完,文学防辅官第一个抢先开口:  

“陈王如何了?”  

医工脸色有些不好看,压低了声音回答道:  

“陈王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如今再过度饮酒,导致气血逆乱,这才吐血而昏倒…”  

文学防辅官心头一动,急忙说道:  

“会不会是那些酒有问题?”  

他急于摆脱自己的责任,这个话竟是脱口而出。  

医工自然不敢保证,只是迟疑地说道:  

“这个…小人尚未看到陈王有中毒之像…”  

倒是曹三忍不住地说道:  

“断无可能,冯君曾言,天下若以文采论,唯有陈王能入眼,余者皆碌碌。”  

“再以冯君所赠陈王之诗而言,又怎么可能会对陈王做出这等事?”  

酒是他带回来的,若是酒当真有问题,那么他也逃不了一死。  

更何况眼前这位文学防辅官怀疑酒有问题,那和怀疑自己通贼毒害陈王有何区别?  

这可是要命的事。  

故他也顾不上有所顾忌了。  

文学防辅官还是要脸皮的。  

他打过那幅字裱的主意,自然也是看过那首诗。  

既然冯贼能赠这么一首流传百世的诗给陈王,若是他一口咬定酒有问题,那很明显就是把世人当傻子看。  

毕竟这个时代的文人,还是颇讲古君子之风的。  

所以曹三这么一说,文学防辅官脸上有些讪讪,也就不再说话。  

“滚出去!”  

一个微弱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一心把注意力放在曹植身上的陈王妃又惊又喜地叫了一声:“殿下!”  

众人连忙齐齐看去,只见陈王不知何时醒了过来。  

“殿下,你怎么样…”  

文学防辅官面带关切地想要凑上去。  

哪知曹植却是狠狠瞪着他,声音虚弱却是带着厌恶:  

“滚出去!”  

“殿下…”  

“无耻小人,也配谈论吾与冯君之事?快滚!莫要污了吾眼!”  

文学防辅官何时在陈王府受过这等气?  

只是此时正是敏感时期,他不敢过多刺激陈王,只得强笑道:  

“殿下心情不好,那臣就不打扰殿下了。”  

在转身同时,他在心里暗暗发狠,只待曹植身体稍有好转,看吾如何给陛下上秘奏!  

哪知他刚走到门口,又听得里头一声惊呼:“殿下!”  

他连忙转头看去,恰好看到曹植身子一挺,猛地吐出一口血!  

这一下把他吓得魂飞魄散!  

对于陈王府的所有人而言,曹植病重可能是天快要塌下来的事情。  

但对于曹叡来说,只不过是匆匆浏览而过的内容而已。  

因为对于曹叡来说,随着太皇太后(即卞氏)的驾薨,自己这位亲皇叔最后的一丝威胁,也随之散去。  

更不要提其他的曹氏宗亲。  

所以这两年来,他对分封在各地的曹氏宗亲,宽容了许多。  

不但让曹氏诸王及公侯遣嫡子入京,甚至连曹植都能入京觐见。  

因为此前曹植的一再上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