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1章 战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对的,如果他们渡河作战失败了,那么自然就是领军将领的错。  

关将军的做法很有道理,没有一点毛病。  

当然,关姬心里还有一个的打算没说出来。  

这一次渡河作战,最重要的是试探凉州的曹贼有没有与关中曹贼呼应的打算。  

虽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但总是要试过才放心。  

三十六计之一的打草惊蛇嘛,身为君侯夫人,又岂能不知道?  

关姬的眼眸越发地凌厉起来:  

“这两年护羌校尉府在新式骑兵耗费最多,君侯对此寄以厚望。”  

“若是曹贼当真大举进犯,那么证明护羌校尉府骑军的最好机会就到了,明白么?”  

渡河作战,就是大战前的热身。  

赵广三人齐齐大声道:“明白!”  

“渡河之事,需工程营从中协助。”  

关姬看向文实,“但凡对有器械不解者,可径去汉阳制造局寻问梅娘子。”  

“若是可以的话,也把新式器械用到鹯阴县,发现有什么问题,回来报与梅娘子。”  

文实连忙站出来应道:“遵将军命。”  

关姬吩咐完,扫了众人一眼,“诸位可还有什么疑问?”  

张嶷有些担心地建议道:  

“关将军,依某看来,不若让西平与金城也佯动一番。否则万一凉州曹贼全力举兵向鹯阴县,呼应关中的曹贼。”  

“到时护羌校尉府只怕就要全力应付河西,无法援助东边。”  

万一徐邈狠下心赌一把,想要与关中曹贼打通联系,有这样的举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关姬听了这话,点了点头:  

“张将军的担心有道理。我会以护羌校尉府的名义,给陇右都督府去公文,不过最后如何安排,还是要看赵老将军的意思。”  

护羌校尉府表面上虽是低陇右都督府一级,但两者都有相当的自主权。  

不同的是,护羌校尉府平时主要是向西经营凉州。  

而陇右都督府主要是向东,随时与汉中配合进入关中。  

同时双方的职能又有交叉重叠之处。  

西平和金城两郡目前直接受陇右都督府的管辖,而护羌校尉府也有管辖关中胡人的权利。  

两者能否紧密协调,有相当大的因素是要看护羌校尉和陇右都督两人的关系如何。  

就目前看来,冯校尉和赵老将军的关系还不错。  

张星忆的大眼睛里闪着光芒,低声道:  

“妾以为,军中何不再印发一份檄文?那个没,嗯,君侯不是说过么,要多印发些东西,让军中士卒涨见识。”  

在全军推行读书识字的甜头,在座的众人已经全部知道了。  

纵观史书,军中普通士卒踊跃请战的事情,唯有名将领军,才会发生。  

外头不知多少个人家等着抢护羌校尉府的解甲士卒这种事情,就更是史无所见。  

这个建议一提出来,众人皆觉得有理。  

关姬颔首:“那你觉得如何写才合适?”  

张星忆似是早有准备:“不如就以‘贼人亡我之心不死’如何?”  

众人齐齐对张星忆投以惊异的目光,心道:  

前些时候君侯对全军进行训戒,说讨贼之志,不可稍懈,令军中风气为之一肃。  

如今若再接以‘贼人亡我之心不死’,那就算是军中的战前动员了。  

看来君侯让张小娘子做护羌校尉府的大秘书,果然是有道理的。  

关姬却是别有所思,上下打量了几眼张星忆,眼底精光一闪而逝:  

这句话,我明明记得阿郎在军中发布第一张檄文后,他与我谈及军中计划时提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只是张星忆敛眉收眼,要多恭顺有多恭顺,让关姬无从挑错,唯有银牙暗咬:  

“这军中檄文,秘书处出个底稿,让制造局梅娘子负责印出来。”  

“诺。”  

张星忆连忙应下,不敢有一丝迟疑。  

毕竟撩拨虎须这种事情,刺激是刺激,但实在太过危险,要注意安全。  

“阿…”  

赵广刚说了一个字,看到关姬的眼神凌厉地看过来,连忙把第二个字吞了回去:  

“关将军,骑军不利攻城,若是只让骑军渡河,伤亡会不会太高?”  

“放心,到时护羌校尉府自会召集胡人义从跟随,攻破鹯阴县后,还会迁一部分部族到河西放牧。”  

张星忆略有担心:“迁部族去河西放牧,会不会造成胡人离心?”  

关姬面容坚毅,“这两年多来,他们得了这般多的好处,如今正是向大汉表忠心的时候。”  

“大汉可以承认他们是汉家子民,但他们也要表现出成为汉家子民的勇气与担当。”  

“做不到这一点,那他们就没有成为汉家子民的资格。兴复汉室,靠的是汉家子弟,不是靠胡夷!”  

“这里是大汉,他们真要因为此事而背叛大汉,难道护羌校尉府的马刀不够利?”  

此话一出,在座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身子。  

华夏衣冠汉家音,试问谁之天下?  

唯有张星忆暗自吐了吐舌头。  

汉夷如一是大汉推行的国策,听说那个死没良心的也参与了制定此策,如今看起来确实是有远见的。  

阿姊这等言行,按以前的做法没什么问题,只是现在明着说出来,也不知合不合适?  

但不管张星忆如何思虑,现在护羌校尉府名义上的掌权者是关姬。  

如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