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8章 两面派(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安稳。  

今年才刚刚安定一些,他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又连接传来坏消息,气得他在西堂连砸了好几个茶杯。  

地面上铺着的名贵羊毛地毯被茶水溅湿了,有些不成样子。  

曹睿不得不来到东堂,召见朝中重臣议事。  

“大魏,天下之正;蜀虏,窃据西陲;吴寇,隔江南蛮。吾为天子,居天下之中,反遭鼠辈连接欺辱。”  

“想当年,武皇帝以弱兵而平天下,文皇帝屡压江边,孙权俯首。吾若不斩蜀吴鼠辈之头,何以有颜面入宗庙祭祀?”  

曹睿怒气未平,对着底下的众臣说道。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廷尉高柔。  

“二虏狡猾,潜有窥视中原之意,谋动干戈,不愿束手,以偏远之地,穷兵扩武,民不堪苦。”  

“大魏居中原之地,宜畜养将士,缮治甲兵,以逸待之。陛下执掌国政,与其急于动武,不若休建宫院,与民生息。”  

“只待两虏有变,再以精兵击之,则事半功倍。”  

曹丕篡汉称帝后,在洛阳大兴土木,一改两汉以来的两宫并立,形成以太极殿为中心的皇宫格局。  

只是因为时间尚短,再加上战事未平,宫殿一直未能完成。  

曹睿在登帝位后,欲把高帝、太帝、武帝、文帝四位神主从邺城迁到洛阳。  

故开始兴修皇家宗庙。  

同时借此机会,想要把太极殿再多扩建几间宫殿。  

高柔所说的,便是此事。  

曹睿本就怒气难消,听到高柔不但不支持自己,反而劝谏自己停止征发民夫。  

他当下就是厉声道:“宗庙之事,国之大事,高廷尉,汝过矣!”  

高柔寸步不让:“陛下,臣说的是兴修宫殿之事。”  

曹睿怒气再也忍不住地涌上脑门:  

“昔日文皇帝征吴,皇太后守后方行宫,遇降大雨,水淹行宫。”  

“皇太后以尊贵之躯,为了士吏百姓之心,不得不安身于水泽之中。”  

“如今宫院,多有漏雨,若是再遇先前之事,难道高廷尉又想让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再安身水泽之中吗?”  

“果欲陷朕于不孝之地,为天下所弃耶?”  

高柔连忙伏地:“臣不敢。”  

“不敢还不退下?”  

曹睿斥道。  

中领军杨暨起身,站出来躬身道:“陛下,蜀吴二国刚刚誓盟,正是士气锋锐之时。臣以为,陛下不若先忍一时,以待时机。”  

“且吴有大江之险,蜀有山关之隘,陛下若是举兵向南,则蜀国自西而来;陛下若是举兵向西,则吴国举兵向北。”  

“无论先伐哪边,一旦兵事兴起,则不能骤止,只会给另一边可趁之机。”  

中领军统领禁军,位高权重,乃是皇家亲信方可任之。  

杨暨身为将领,在军事的的话语权方面,与高柔自是不同。  

曹睿亦不得不重视他的话。  

“而且去年洛阳禁军在陇右一战中,多有战损,如今尚未恢复元气。”  

“禁军者,国之精锐,护国之本也。若是损伤太过,如何震摄四方掌军之将?”  

曹睿语塞。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如今陛下面有愠色,心志被怒气所塞,轻言战事,非明主所为也。”  

杨暨据理力争,丝毫不给曹睿面子。  

曹睿怒气愈盛:“将士既披坚执锐,自当平灭顽寇,何以能因惧损伤而偃兵息武?”  

杨暨又问道:“蜀吴二国,或有山险,或有水隔,不知陛下欲先伐何国?”  

曹睿答道:  

“吴国有大江阻隔,先有武皇帝自赤壁退兵,后有文皇帝数次欲伐而不得渡江。”  

“吴国所恃者,不过是舟船之利,水战可,陆战不能,故守有余,而进不足。”  

“但蜀国不同,诸葛匹夫阴毒,趁我魏国不备,夺我陇右,断绝凉州,窥视关中,此不可不防也。”  

“加之我大魏精骑冠绝天下,与蜀国战于陆上,正是长处,故先伐蜀国。”  

杨暨大声反驳道:  

“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犹先收民间麦豆以为军粮。”  

“张卫(张鲁之弟)不过一庸人,领军守于险关,武皇帝虽有精兵虎将,军势不能施。”  

“对兵三日,欲抽军还,望张鲁军而叹曰: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  

“幸好天祚大魏,张鲁之守自行崩坏,因以定之。兼之汉中之战,武皇帝半年整军,入汉中不过二月,便领军而退。”  

“此战过后,武皇帝曾言汉中实为天狱,可见入蜀之难,不知陛下比之武皇帝如何,敢轻言伐蜀?”  

曹睿辩解道:“武皇帝不能者,吾岂敢说能?但将士请战,以为不进军取之,则二虏无以自灭。”  

“故我欲让将士一试究竟,以窥贼人破绽,若是不能,天时未至,仿周武王会师盟津,再行返回,不亦可乎?”  

在这一场议事中,群臣多是劝谏曹睿以安民生息为要,不可轻动刀兵。  

曹睿虽知道群臣所说的话颇有道理,但身为君主,他已经感觉到了一种紧迫感。  

去年的两场大败,再加上大司马曹休的病亡,他为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不得不对世家妥协。  

若是再这么下去,那么曹家皇权,只会再一步被世家裹胁,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为了树立权威,同时也为了减轻陇右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