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他是我的(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关于袈裟暗面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实验实验时间:大业十三年,五月十七日(下午六点半左右)。  

实验地点:晋阳郡内城东门口。城门紧闭。出于保密工作的要求,附近没有点灯,光线很暗。  

实验内容:1.验证袈裟暗面作用于人体的具体效果。2.运用袈裟暗面将大批士兵分批分次运送到晋阳城外。  

实验对象:1000名晋阳士兵实验助手:刘文静,裴寂,宇文剑雪,青霞注意事项:要高度关注实验对象的人身安全,尽量避免实验造成人体损伤、昏迷甚至死亡。  

现场参观人员:李渊,李世民,裴寂,太原元谋功臣部分核心将领(必须强调,先知反对任何无关人员靠近实验现场,但考虑到李渊是实验材料供应方,没有进行坚决抵制)。  

——以上摘自先知舞马实验记录合集虽然人不少,但城东门口还是很安静的。  

传讯兵带来消息,说刘文静把队伍带过来还需要一些时间。据说,营里的兵士们听说有一个用觉术才能执行的特殊任务,而且无甚危险,主动参加的积极性都很高。  

显然,无论是石器时代、冷兵器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还是到处跑着尸鬼的末世时代,亦或是眼下这个充满魔幻气息的大隋朝,人们对于新鲜的事物都不乏好奇心的。  

但为了保证出城的效率,刘文静要尽量挑选一些脚力好的兵士,稍微耽搁了一下。  

舞马对这次行动高度重视。  

在还没有搞明白神旨奖励规则的前提下,他心里大抵有个推断——  

到最后,团队神旨赐予每一个人的好处,应该和个人的贡献度有关。  

这是最基本的公平原则,否则觉醒塔的运转体系将是一个笑话。  

所以,舞马必须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尽可能地增加觉醒塔对他所发挥作用的认可度。万一哪件事被认可了,他不就赚了么。  

“我能帮忙吗?”  

青霞拽着他的袖子,把他拉倒墙角,“——越危险越好。”  

舞马明白青霞的意思,她一定和自己想到了一块儿。  

“跟着走就对了。”  

“算你帮我的,好不好,”青霞左右摇了摇他的袖子,“上次骷髅院的人情你还没还呢。”  

“所以,”  

舞马用力一拽,把袖子抽了回来,“这次你不用在大唐塔里面待命。”  

“小气巴拉。”青霞冲着他翻了个白眼儿,转头去找刘文静去了,“你给我记着,姓舞的。”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舞马和裴寂、刘文静一起,对运兵出城的流程做了充分准备和规划。  

之后,裴寂向李渊作了简单的汇报。刘文静也跟着去了。  

在刘文静的坚持和劝说下,李渊决定带着晋阳城一众将领到实地感受袈裟暗面的首次实战运用。  

刘文静劝说他的理由就一条——到了大业十三年,随着各地义兵蜂起,战事越来越多,觉醒徒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大。  

既然大唐塔已经建成,晋阳觉醒徒的队伍有了初步的战力,就应该早一点让晋阳军核心将领来看一看,早点适应觉醒徒和觉术在作战中的实际运用。  

李渊觉得很有道理。  

藏在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之后,刘文静还有两个目的:  

第一,唐公到了现场,就能看得出来,刘文静对裴寂的支持是全力以赴的。事后无怪。  

第二,在和裴寂的排位较量中,刘文静已经落后了一个身位,大唐塔是他唯一的机会。唐公越重视大唐塔,他就越可能实现反超。  

唯一的可能反对方是裴寂,但是现在裴寂更需要刘文静的支持。所以,在刘文静向唐公提出实地观摩建议的时候,裴寂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有时候,时机比能力更重要。刘文静深谙此道。  

事实上,虽然觉醒徒已经出现了十三年,但总体上看,觉术仍然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战争之中。其中两个重要缘由:  

第一,觉醒徒的数量很稀少。  

第二,各家觉醒徒的觉术威力仍然有限。特别是,目前还很少有那种可以产生很大范围效果的觉术。  

比如,刘文静的灼身之火,最多可以让己方3到5名兵士身上附着天火。这一点点威力,放到动辄万人,甚至数万对阵的沙场上,连个浪花儿都打不出来。  

第三,觉醒徒要想参与到战场上,还有一个很大限制——每一个觉术都是有恢复时间的。目前而言,稍微有些威力的觉术动辄都要两三盏茶才能再一次使用。在这期间,觉醒徒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会武功的除外。  

当然,刘文静非常肯定,这两年,随着觉醒塔的现世和发展,神旨的不断颁布,各家觉醒徒的本领很快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觉术真正出现在战场上,甚至决定一场局部战争胜负的时间不会太短了。  

刘文静一边思量着,一边领着队伍抓紧往东城门赶去。  

脑海里又忍不住回想起那天在大唐塔院子里,看到舞马袈裟暗面的震撼画面,愈发觉得自己邀请唐公这一着棋使的真不错。  

“没错,这肯定是一次很好的开始。”  

他抬头望天,天色渐暗,但月亮还没有爬上来。  

在城东门口做实验准备的舞马,没有料到自己的实验会引来李渊的观摩。  

更没想到他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把舞马单独叫到一边,问了很多袈裟暗面和这次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