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我主秦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514章:我主秦国!(谢NeFoxx两个万赏,狂_烈风之狼万赏)  

第514章:我主秦国!(谢NeFoxx两个万赏,狂_烈风之狼万赏)  

本书作者其他书:  

吕武手里现在有很多秦国公子,早就抓到的后子针,另一些则是攻陷“雍”抓住的众公子,包括嬴籍。  

一样是秦国公子,为什么一个没有嬴这个前缀,只是叫后子针;另一个则是能够称呼嬴籍呢?  

那是属于秦国公室的一种文化,不具备继承权的公子,一般是无姓无氏的。  

在称呼方面,秦国公室一直以来也比较混乱。  

拿这个后子针来说,他跟现任秦君嬴石是兄弟,关键是没有继承权的同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封地。  

始皇帝?他一开始作为秦质子的长子,父亲嬴异人还不是太子前,他被称呼为赵政,赵政的“赵”含义是质于赵,再来就是秦国公室本来就是赵氏。  

等秦异人变成了秦国太子嬴楚,赵姬成了王后,他们的长子赵政的称呼也就理所当然改称为嬴政。  

而嬴政的众多孩子,无论是扶苏、将闾、高、胡亥等等,因为嬴政没有册立王后,长子扶苏也只能是扶苏,其余众多的子嗣没有封地,导致这些秦公子只有“名”和“号”,姓和氏根本没资格冠上。  

观看历史,不能以观看者当前时代的习俗和价值观去看,应该是契合历史部分的习俗以及礼仪来正确地打开史书,要不然很多事情会看得稀里糊涂,再来就是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  

简单的说,不能拿隋唐的价值观去看待汉朝,同样不能用二十一世纪的思想去评判某个时代哪个人做了什么选择去评论智商。  

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觉得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的代表,为什么不是坚持礼仪制度的宋襄公为正面一方,他的敌人将仁、义、礼、智、信全喂了狗?  

难道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打从心里认为不折手段才是正确???(作者菌会不会挨骂?)  

秦军崩了,彻彻底底的崩了!  

吕武让步军进行扫尾,派出骑兵追击溃散了的其余秦军。  

在这么一件事情里面,秦君嬴石是一位绝绝对对要刻意进行忽视的人物。  

有这么一位秦国的一国之君存在,晋军这边哪怕就是正面碰上了,要的就是当做不存在。  

当做不存在,不等于完全的不管不顾。  

吕武选出了绝对的心腹,要求他们紧盯秦君嬴石,不能使这位秦国的一国之君跟其余秦军会合,找到机会还要消灭秦君嬴石的护卫力量,但绝对不伤害到秦君嬴石本人。  

亲自去进行俘虏?吕武的脑子没坏掉!  

秦君嬴石不是病了吗?经过这么严重的打击,病情肯定是要加重,再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很快就会一命呜呼的吧。  

就算秦君嬴石没有病死,但凡有理智的秦国贵族跟在周边,超大概率会让在这位国君玩一手“寿终正寝”的操作。  

吕武布置好了一系列安排,带上两个“师”来到了“雍”。  

他们没有直接进城,干的事情是摆出攻城姿态,很是像模像样地打造攻城器械,再进行假模假样的攻城。  

闹啥呢?  

没别的。  

“雍”不是被白翟偷袭攻下了吗?  

俺,来自晋国的武,身为诸夏的一份子,还是晋国的“卿”,哪怕遭到了秦庭的两次刺杀,依然愿意帮秦国将“雍”从白翟手里进行解放。  

那啥?  

白翟在“雍”胡作非为,荼毒秦人,攻下攻城肆意掠夺,甚至将秦国公室成员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草!(一种植物)  

俺阴武虽然跟秦国不对付,听了无比愤怒,必与白翟势不两立啊!!!  

冲啊!  

杀啊!  

气愤的吕武不顾作为晋国“常务卿大夫”的身份,亲自披挂再次上演单人破门的壮举,再引领家族大军进入“雍”城内。  

就问吧,秦人到底感不感动。  

秦人看着有序退出“雍”的白翟,再看着杀气腾腾的晋军入城,得知东出远征军已经全军覆没,秦君嬴石不知所踪,缺个有号召力的人领头,表示:不敢动,真的不敢动。  

完全就是个金属怪物的吕武,他进城之后将“获救”的一部分秦国贵族召唤过来。  

这部分秦国贵族看到吕武下意识就是浑身一个哆嗦,一点都不整齐地见礼。  

“我三岁前救北征秦军于危难,秦公子以刺杀回报于我。”吕武扫了一眼众秦国贵族,继续往下说道:“阴氏与秦国之争因此而起,秦庭复派近百刺客于‘新田’郊外伏击于我。秦国之殇咎由自取,诸位以为呢?”  

一个看上去年纪挺大的人先行礼,再问道:“敢问阴子,秦国存否?”  

吕武斩钉截铁地说道:“秦国必存。”  

他心里补充道:“就是主人需要换一下。”  

好了。  

接下来就是一众秦国贵族骂后子针的专场。  

个别不要脸的秦国贵族,甚至夸赞是吕武让秦国有机会能够改过自新,秦国从此以后将成为一个将礼仪制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诸夏诸侯国。  

什么情况?  

其实也没太特么的地方。  

当今的秦国并不是那个霸气侧漏的秦国。  

哪怕到了秦国霸气侧漏的时代,真的当秦国就没有一些软骨头吗?  

能够得到吕武接见的秦国贵族,必须是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