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深入虎穴(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晦日其实就是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大月的三十,小月的二十九。  

因为现在并不是《太初历》的关系,一些日子跟《颛顼历》是不一样的。  

在《颛顼历》的晦日中,存在相当多的忌讳,其中就包括不适合用兵。  

楚共王熊审眯着眼睛看过去,一脸“你是在教我做事”的表情。  

小声哔哔的那人立刻跪地瑟瑟发抖。  

幸好他的是干“巫”这个职业。  

各国的“巫”社会地位都很超然,有着各自的拥护者,也掌握着某些话语权和解释权。  

在楚国,“巫”的地位远比在晋国要好。  

楚共王熊审心里无比恼火,却是说不出“拉下去砍了”的话。  

子反低声说道:“恰是晦日,晋人必不可料。”  

一群贵族开始拍楚共王熊审的马屁。  

那个“巫”选择禁声。  

他可是知道楚共王熊审是个狠角色,还是别多哔哔了。  

要不,哪天失踪了可咋整?  

伯州犁说道:“两国还未宣战。”  

一众楚国高层愣了愣神。  

楚共王赞叹道:“幸有大宰提醒,使寡人未失道义。”  

现在是个讲“礼”的时代。  

楚国未必对每一个国家都讲礼,甚至更多的时候是蛮不讲“礼”,对晋国却不能那样的。  

在很多时候,楚国跟晋国对上,甚至表现得比晋国还更尊“礼”一些。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谁让楚国与晋国的争锋是败多胜少呢!  

作为一再战败的那一方,天然在心里就更没底气,理所当然是要迁就强者更多一些。  

令伊子重一拍额头,说道:“臣当派人告知栾书。”  

官职是司马的子反一直跟子重不对付,想要开口嘲讽几句,想了想还是按耐下来。  

没错!  

楚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子反和子重是对头。  

两人各自还有一些拥护者。  

他们的斗争不比晋国那边少,甚至还更血腥一些,动辄就是给对头栽赃,才会让楚国频频爆发叛乱。  

这个所谓的叛乱,其实是某些家族在斗争中失败,导致“被叛乱”了而已。  

历代的楚君很乐意顺水推舟,整死了谁谁谁,分掉其中的大部分利益,漏出一些汤汤水水就算了。  

因为这样的操作,楚国的君权才得以保证。  

能保证的前提是楚国的公族实力一直得到壮大,不像晋国的公族被削弱到不成样子。  

不独楚国,能够做到一言九鼎的列国君主,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公族实力够强。  

就是这么一个现实。  

手里没兵,快快乐乐地当个招牌,顶多就是某些时刻哔哔几句。  

敢哔哔,还是仗着群臣未必有那个胆子干掉自己。  

两国聚拢了这么庞大的兵力,已经来了个面对面,却是还没有进行宣战?  

这在当前年代其实是一件挺令人尴尬的事情。  

事实上,也是双方你来我往地打太久,事先也没有料到会变成这样的局面,才导致尴尬的事情发生。  

子重还在挑人,晋国的使者先到了。  

来的是魏氏的魏相。  

楚共王熊审本来没打算亲自接见使者,一听是魏相就不想错过了。  

上一次魏相出使秦国,一封《绝秦书》使之名声响彻列国。  

楚国这边其实没得到《绝秦书》的全文,只是知道魏相这个人文采斐然,后续又知道魏相在列国的名气很大。  

现在没有什么名士效应。  

毕竟,当前的文化程度也就那样,再来是列国也没义务帮某个国家的谁扬名。  

魏相是干得太漂亮,连被骂的秦国人都叫好。  

另外,参与攻打秦国的诸侯国得到不少收获,愿意卖晋国一个面子。  

要不,宣传费给了没有,没给的话,凭啥白干活啊!  

楚共王熊审平时还是一个挺地道的君主,一听魏相过来,没忘记给臣子开眼界的机会,该召唤的都喊了。  

楚国的贵族有的听过魏相的名声,更多则是压根没听过。  

毕竟,楚国的疆域真的很大,受限于交通的制约,好些贵族除了平时纳赋之外,压根就没想出门,消息真的闭塞得很。  

他们在事先补了课,得知魏相都干过一些什么,好奇这个年轻人会怎么骂楚国。  

“武,稍候站我近些。”魏相可是听说了,楚人远比秦人还野蛮,动辄就拔剑砍人,心里有些负担。  

吕武无声地颔首,算是答应下来。  

中原列国对楚国的看法当然不会公正,时不时黑一把都算轻的,有些列国简直要把楚国给黑出翔。  

敌对不黑?  

算是什么敌对。  

是不是?  

吕武这一次过来,没有穿着一身的重甲,只是一身的常服。  

他纯粹就是过来认一认人,不是来干仗的。  

初到楚国军营时,他们立刻被围观了。  

看上去楚国人普遍要比晋国人略微矮小一些,取个身高平均差的话,应该是矮个八厘米左右。  

别看楚人个头矮小,平均身高却是达到一米六以上。  

其实这个也正常。  

能上战场一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谁会特别带着一帮歪瓜裂枣上战场玩命?  

另外,能够传承下去的武士,跟平民的身体素质绝不是一个样。  

武士再怎么破落,伙食方面绝对要比平民好,身体素质再比平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