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魏大人的回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从档案库到前厅,魏行贞一路疾走,脚下带风。  

快到会客间时,他又突然放慢了脚步。  

魏行贞整了整衣襟,又抬了脚,伸手轻轻捋掸鞋面上的灰尘,而后才神色平常地踏进了屋门。  

冯易殊早就等得一脸不快,一见魏行贞便冷笑了一声,“魏大人够忙的啊。”  

魏行贞迅速扫了一眼冯易殊。  

他两手空空,近旁的桌面上也没有放着任何信笺——可见他要么是把信藏在了什么地方,要么就是存心过来寻开心的。  

“今日确实比较忙。”魏行贞在主座前坐了下来,“五郎今日来找我,有什么事?”  

冯易殊放下了手中的杯盏,慢条斯理地站起来,“哦,我没事…就不能来看看魏大人,看看我这身居高位的姐夫了?”  

魏行贞觉得自己额边的青筋轻轻跳了一下。  

他静静望着冯五郎,一时无言。  

冯易殊双眉轻扬,“诶,还真是哈——要不是受我姐姐所托,鬼才要到你这地方来看你啊!”  

魏行贞伸手轻轻揉了揉太阳穴,“阿嫣托你送的信呢?”  

冯易殊从怀中取出信封,放在了手边的桌案上,魏行贞站起身,伸手去取——五郎的食指却紧紧压在了信上,没有半点松手的意思。  

“怎么?”  

“魏大人就这么把信取走了,我回去之后怎么和我姐姐交待?”冯五郎冷声道,“你不得给我写个回执什么的,把你是从我手上亲手取的信、取信时信封封口完好之类的事,都给说一下么?”  

魏行贞哼笑一声,“信封的封口是否完好,我总得看看才知道?”  

冯五郎这才收回了手。  

魏行贞取了信,两指轻轻掠过信口——确实完好。  

他转身去近旁的桌案上取了纸笔,飞快地在纸上写下「阿嫣来信已由五郎亲自送达,封口完好,勿念」几个字。  

而后又从怀中取出印信,在纸张的右下角敲了个章。  

“这还差不多。”  

冯易殊收了回执,头也不回地往外跑了,好像在这里和魏行贞多待一刻都觉得膈应。  

魏行贞目送冯易殊踏出了院门,而后立刻转头走到房间的窗边,独自将信封拆开。  

冯嫣熟悉的字迹印入眼帘:  

「行贞,自岱宗山一别后,许久不见。」  

「其间诸多变故,大概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连日来,我亦忧思重重,茫然怅惘,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几行字已经看得魏行贞皱起了眉头,恨不得立刻就飞到冯家的小院里去问问阿嫣究竟是怎么了。  

为什么忧思重重?  

为什么茫然怅惘?  

「思前想后,我想再见你一面。听五郎说,九月初三,洛水边有灯会,不知行贞可否拨冗同往。」  

「一切琐事,见面再叙。」  

灯会?  

魏行贞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再往下看只剩冯嫣的落款:  

「顺颂时祺」  

「冯嫣敬启」  

这封短短的书信,魏行贞反反复复看了六七遍,直到书吏又出现在门口,“大人,那些材料,您一会儿还看么?要不要下官先收起来,等您得空了再——”  

书吏的声音戛然而止,他望见魏行贞带着一种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怅然神情独自站在窗前,显然没有听他在讲什么。  

“大人?”  

魏行贞回过神来,“嗯。”  

“那些材料——”  

“我一会儿去,你先退下吧。”魏行贞低声道。  

待书吏走后,他缓缓在近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再看阿嫣的来信,他的目光落在了信的开篇处。  

这次,她没有写“魏大人”呢。  

入夜,冯嫣与小七两人在家中的长廊里散步消食,灯会将近,冯家的院子里也挂起了几盏花花绿绿的彩灯,每一盏等下都挂着一个封着口的字条——上面是花灯的谜面。  

相传多年以前,大周的开国皇帝盛元君在攻入长安之前,与前楚对峙月余,围而不剿,连月劝降。  

前楚的亡国之君自知时日无多,决心以身殉国,并留给大周一座死城,在存粮见底的前日,命内廷近卫趁夜在全城水井中投毒。  

近卫之中有间者得知此事,觉得攻城的机会已到,便趁夜悄悄攀上城东,朝天上放了一只纸灯。  

那纸灯落去盛元帝的军营之中,士兵们发现上头写着两句话。  

一句是,烟消日出不见人,一句是,人间参与商;  

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便带着这古怪的纸灯去找盛元帝,皇帝看过之后,便立即下令,率一众火属修士打头阵,夜袭城南,一夜摧枯拉朽,几乎没有废一兵一卒,就攻破了长安。  

大家事后问为什么,盛元帝道,这是两句谜语,上一句“烟”消了日,又不见人,便只剩“火”;下一句的参与商都是天上的星辰,人将参、商二星间隔开来,也是一个“火”字。  

五行之中,南方属火,所以那只灯上字谜的意思,就是“火攻城南”之意。  

“骗人的吧!打仗真的会这么儿戏吗?”  

小七一声惊呼。  

“别的就不说了,退一万步,万一那只纸灯根本不是盛元帝的人放的,而是前楚的人设的陷阱呢…他也带着火属的修士跑去城南?”  

冯嫣一笑,“真不真不知道,总之这就是九月初三花灯会的来历。当年盛元帝围城数月,终是在九月初三的黎明攻入长安,所谓灯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