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落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无不应之理。只是,二兄乃是我的左膀右臂,如今从兄(孙河)不幸战死,外兄万万不能再有所闪失,否则我日后将无所依。”  

“诺。”徐琨重重应道。  

翌日,天公作美,大起东风,徐琨于日落之际率众逆击江夏军。江夏军无备,徐琨乘风纵火,激战至天黑。天黑后拍竿效用大减,江东军兵精将勇的优势渐渐发挥出来,不久即击溃江夏军,削其都督陈就、大将张硕以下数千人,黄祖率军狼狈而逃。  

虽然获得了胜利,可这一战完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之天色已黑,视线不清,徐琨无力追击,扩大战果。  

孙权身在后方,急得就像热锅蚂蚁一般,当前线捷报传回,他不禁长舒一口气,众文武也都纷纷开怀,互相庆祝。  

这一战若是再败,江东基业必将危矣,所幸徐琨不负众望,成功击败了江夏贼军。  

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从容返回江东,应对叛乱。三郡叛乱,在他们看来,不过是疥癞之疾,或许一时难治,却不足以致命。  

至此,江夏之战落幕,孙权兴师动众,进攻江夏,不仅没有讨到丝毫便宜,反而落得损兵折将的下场。自孙河、凌操、董袭以下,仅战死的将、校就多达十余人,兵卒死亡过万,船舰损毁数百,损失可谓是极其惨重。  

当然,黄祖也没好到哪里去,兵船同样损失过半。这一战,双方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刘景对江东军撤军一事毫无所知,此时其仍驻军于江陵,而诸葛亮、甘宁则正兵围夷陵。  

夷陵县长站在城头,望着城外部伍整齐,肃然而立的刘景军,虽红日高悬,亦不由心惊胆寒。  

刘景军数日前进抵夷陵,修造战具,今日终于要开始攻城了。  

这时一把粗重宏大的声音响起:“夷陵何必惊慌,我前几天不是已经派人分别前往秭归、江陵、襄阳等处求援,我等只需坚守十天半月,援军必至。”  

说话之人年约二十余岁,身长七尺余,虎目方口,容貌挺特,尤其说话,声若洪钟。此人便是夷陵守将,荡寇校尉辅匡。  

“守个十天半月?说得轻巧…”夷陵县长心里没好气地道。城外的刘景军,少说也有五千之众。而辅匡麾下,只有七百余兵,加夷陵县吏士百余人,满打满算,也凑不齐千人。  

况且,刘景军兵甲精良,一看就是精锐之师,岂是己方这不满千人的乌合之众所能抵抗?  

“咚…咚…咚…”  

沉闷若雷的鼓声响起,夷陵县长见刘景军攻城在即,心中大惧,急忙对辅匡道:“辅校尉,在下不通兵事,留在城头无济于事,就先行告退了,夷陵城防,就全部拜托辅校尉了。”  

辅匡鄙夷其贪生怕死,用鼻音“嗯”了一声。如此无礼之举,令夷陵县长大为光火,可他自知理亏,只得强忍怒意离去。  

望着对方背影消失于城头,辅匡狠狠吐了一口唾沫,暗骂道:“无胆鼠辈!”  

继而对左右道:“南贼来袭,沿途诸县,纷纷陷落,投奔贼军者,多不胜数。我受刘将军厚恩,必当以死相报,你们却不必如此。若不愿随我奋战,可取我项人头,向南贼请降,如此则性命可保,富贵可得。”  

麾下部曲皆神情激动,纷纷嚷道:“校尉何出此言?我等誓与校尉同生共死,绝无二心。”  

夷陵吏士也都争相表态。  

“好!”辅匡抚掌道。“既然诸君不肯杀我求荣,那便随我坚守夷陵,等待援军。我前几日已派人向将军求援,相信援军不日便至,届时敌人退走,我等皆会获得将军厚赏。如援军不至,而形势危急,诸君就把我绑了,出城归降,亦不失富贵。”  

辅匡一番话,说得极是诚恳,无论是麾下部曲,抑或夷陵吏士,无不感动万分,皆道:“愿随校尉坚守义节,杀贼建功。”  

与此同时,城外的刘景军正式对夷陵发动进攻。  

刘景军仗着兵力的优势,从东、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  

由于时间有限,像临冲刘君车(攻城塔)这种机械武器的集大成者,复合巨型攻城战具,费时费力,根本不是短时间能够建造。因此刘景军所用的攻城器械,皆为常规的井阑、云梯、冲车、发石车等。  

北面乃偏军,诸葛亮、甘宁以黄忠为将,而东面主力军,甘宁不顾诸葛亮的一再劝阻,自领攻城督,甘宁虽为一军统帅,但其天性勇猛,粗暴好杀,是以不喜居中指挥。甘宁亲临第一线,手执枹鼓,激励士气,率领士卒向夷陵城下进发。  

夷陵兵力不多,箭雨规模无法有效压制刘景军,刘景军士卒训练有素,高举盾牌,快速推进至护城河下,数座由木板拼凑而成的壕桥,横于护城河。  

率先通过壕桥的是冲车,接着是一架架各式云梯,而诸多井阑、发石车则留在护城河外,配合弓弩方阵,不断向夷陵城头倾泻矢、石,以掩护先登攻城。  

魏延力压霍笃,成为刘景军先登大将,作为军中仅次于甘宁、黄忠的猛将,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霍峻,诸葛亮数日前便派他率领五百士卒,奔袭夷陵西北方向的峡口。  

峡口扼守三峡,乃是巫山、秭归通往夷陵的必经之路,只要控制住峡口,巫山、秭归之兵便难出三峡半步。用五百兵以绝西方之忧,自然是万分划算。  

一架架云梯搭夷陵城头,刘景军先登战士手持大楯,刀藏楯中,沿梯腾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