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授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七姓坞堡在失去族长后,面对褚方、马周的围攻,前后只抵挡了十余日,便接连陷落,步了龚氏、王氏、潘氏、郑氏后尘。  

平阳、钟水二乡大姓,无不震恐。  

如果刘景只是想要平阳、钟水二乡尊奉县令,那么在诛灭龚氏,及王氏、潘氏、郑氏四姓后,便可以就此收手了。  

二乡大姓都已经被刘景一系列酷烈的杀戮手段吓破了胆子,绝不敢再对县命阳奉阴违。  

可仅仅这样,平阳、钟水二乡仍然只是县寺账面上的“穷困”之乡,那他又何必亲自南来?他要的可不是这样的结果。  

如今,刘景在灭掉龚氏、王氏、潘氏、郑氏四姓后,又覆灭七姓,总计十一姓,不算资货、土地,仅这些大姓藏匿的隐户,便收得一千六百余户,接近一万人口。  

看到如此多的隐户,还在刘景预料之上,一时间不由气急而笑,恨不得将二乡剩下的大姓也全部都杀掉,收编其民。  

当然,他也就是心里想想,并不会真的付诸行动。  

南下以来,他已经杀了太多太多人,仁德的人设都杀崩了。  

龚氏叛逆,覆族之祸乃是咎由自取,王氏、潘氏、郑氏附逆龚氏,被灭族也勉强说得过去。  

只是后面诛灭七姓…  

虽然刘景声称在攻破龚氏坞堡后,翻出了七姓与龚氏暗中勾结的密信,将其等与王氏、潘氏、郑氏归入一起,定为附逆之罪,算是有了一个正当的借口。  

然而真实原因平阳、钟水二乡大姓皆心知肚明,在感到兔死狐悲的同时,也在暗暗庆幸,幸亏刘景抵达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去拜见,若是去晚了,被刘景认为对自己不敬,说不得也会像七姓一般,随便安个罪名杀之灭族。  

其实灭族只是一个夸张的说辞,并非诛九族一般杀光所有人,包括“罪魁祸首”龚氏,就算是龚氏五兄弟的子嗣,如果不满十二岁,也会饶其一命。  

这和妇人之仁无关,而是世间的“潜规则”,从前王莽都能做到的事情,刘景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人,更没有理由做不到。  

平阳、钟水二乡十一姓,刘景前后一共杀死百余人,俘一千余人,如今皆被系于乡邑。  

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家族远支,和显支干系不大,刘景准备放过他们,但此事还需要仔细排查,以免出现“疏漏”,对自己造成危害。  

而他做下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通知郡府,请示张羡,向其讲明事情原委,并请他定夺。  

这些大姓俘虏,下场不难猜,男子估计不是徙巴丘,就是送于耒阳铁官处,女子则送入官寺,为奴为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辈子基本都没机会回来了。  

而十一姓积年资储,全部便宜了刘景,在大肆奖赏将士后,仍有超过六千万钱入账,这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财产。  

另外米粮,即使经过整整一冬的消耗,犹有两万余斛,足够刘景麾下八百余将士,吃一年有余。  

连日来,钟水乡渡变得分外忙碌,源源不断的钱粮资储送达此地,再通过船只,运往酃县。  

钱粮资储可以运走,但土地却不行,刘景随即决定利用这些土地挽回一下自己杀伐过重的名声。  

他将一千六百余户,九千余“隐户”重新编户齐民,男子以十六至六十为壮丁,六十一至六十五、十五至十二为次丁,男子壮丁每人拨田五十大亩,男子次丁给半,拨田二十五大亩。  

《汉书》上曾记载,这些耕种豪民大姓之田的隐户们,虽然不必再面对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可他们却要面对更加凶残贪婪的主人,往往“见税什五、见税什六”,因此生活极其困苦,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一遇到荒年,更是食不果腹,主家根本不会对他们施以援手。  

现今刘景将他们从大姓手中解救出来,并赐予田地,他们心中对刘景的感激之情,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时候,谁要是敢说刘景一句不是,绝对会遭到群起攻之。  

刘景通过授田,使得自己在平阳、钟水二乡乡民眼中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授田完成后,刘景手里依然剩有不少田地,从这便可知这些地方大姓的富有,地方上的土地,几乎已经被大姓垄断。  

很快,他就不用再为此发愁了,听说他授田之举,对于钟水、平阳二乡无异于一场大地震。  

诸多被大姓控制的隐户,看到昔日与他们一样为奴为婢的人,全部得到了授田,心中羡慕极了,整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渐渐的,有胆大之人,悄悄跑到刘景这里来,在编户齐民后,同样得到了授田。  

这下子,几乎令平阳、钟水二乡众多隐户为之疯狂,纷纷携家带口,前来投奔。  

十一姓的血尚未干去,二乡大姓畏惧刘景之威,不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宾客逃走。  

而刘景则是来者不拒,直到将手里田地授予一空。  

可是隐户还在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赶来,对此刘景心中其实早有预料,给出的意见是,愿意编户齐民者,给予耕牛、农具、种子,乃至口粮,令其等开垦荒地。  

大部分隐户在经过仔细思考后,都同意编户齐民,毕竟留下来还能有个奔头,回去就只能勉强苟活,或许还会因为这次冒然离开,而遭到主家的记恨报复。  

等到刘景将所有隐户登记造册后,钟水、平阳二乡一下子就增加了三千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