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卑鄙小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武将们就没有这么多想法了,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兵马迅速集结起来,送往福建整训,而后前往琉球。  

一切安排妥当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半年。  

朝廷一共调遣了两万人的大军。  

朝廷也第一次的大规模朝海外调动粮草,各地船只往来不绝。  

军队到齐之后,朱启明便召集将领,对倭岛作战做出了安排,战术十分简单,先进行袭扰,然后登陆,占据一块土地当作前线,最后发动全面进攻。  

此时的九州内部,松阪家的军力在围攻中损失惨重,不得已,只能放弃所有外围领土,将所有力量缩回平安城。  

松阪家统治九州超过了十五年,这也给了松阪家武士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可是,他们现在失败了。  

失败的对象还是一群他们曾经看不起的小家族。  

这让九州里那些还在观望的家族们都开始动心了,说不定,下一个松阪家就是他们呢?  

朱启明选择的第一处攻击点也是松阪家,因为他得到的情报很清楚,松阪家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进行抵抗了。  

倭岛北面的战争也没有结束。  

藤原家和叛军为了争夺倭岛的主宰权,依旧在厮杀。  

朱启明全部身心都扑到了战争上,海事部的事务则全部由张浩来安排。  

现如今,大宋的商船出海已经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不少人都因此发家致富,但也有将全副身家都丢没的人,因为他的船只遇到了暴风雨。  

倭岛的事情是朱启明最关心的,不过那里能送出来的消息越来越少,不是中村家有什么想法,而是九州的局势已经失控到很难将消息传递出来。  

松阪家真的要完蛋了。  

郝云杰坐镇龟背岛也有一年半了。  

这么长时间下来,龟背岛上囤积的物资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可以这么说,即便不依靠高丽和大宋,他也有信心靠着这些人,在倭岛的全力进攻下抗住一年。  

九州这种乱象之下,他甚至觉得只凭龟背岛的人手,已经足够荡平九州了。  

他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消灭了数千倭人,撞毁炸毁的倭人船只更是数百艘,整个九州临海的村落城镇更是已经被他清扫的干干净净。  

现如今,龟背岛上一半的女人,都是从倭岛抢来的。  

他的动作也越来越明显,从最开始,劫掠一个小村子就离开,到后来,甚至直接对城镇发动攻击,一个沿海的家族更是被郝云杰除名了。  

如今,无数难民都背景离乡,远离宋军的活动范围。  

倭人倒也不是没想过对付宋军,几个家族联手,一千多名武士集中起来,想要将劫掠的宋军一鼓作气消灭掉,可惜中村家早就将消息传递了出来,因此他们一头就撞上了郝云杰亲率的主力。  

一千多人,连个声响都没发出,就全部被歼灭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  

九州的内乱也打的越来越厉害。  

松阪家的实力受损严重,加上长时间的战争,让他们的后勤出现了很大问题,松阪家别无选择之下,竟然直接开始抢夺起站在他们这边的家族,以至于如今松阪家在九州,可以说是举目结敌。  

他们开始联合起来,想要把松阪家彻底消灭。  

而松阪家与中部大名的战争开始了。  

安庆十八年。  

过去曾经是整个九州最繁华的城池,松阪城,如今饿殍遍地,举目全是破败。  

伴随着一次次失败,这里的男子几乎已经死伤殆尽,但好歹也算守住了松阪家的大本营,可惜,击退了倭人,  

他们还要面对更加强大的宋军。  

过去,宋军的船只虽然时常带着兵马袭击周边,但所有人都认为宋军只是为了报复,谁也没想到,宋军竟然真的登陆倭岛,对他们发动了进攻。  

目标直指松阪城。  

他们不明白,宋军为什么想要吞并倭岛,他们和大越还有高丽不一样,没有和大宋接壤,即便击败了他们,大宋能获得什么好处呢?  

可惜,大宋不会回答他这个问题。  

短短三天,宋军的五千先锋军,便势如破竹的击溃了松阪家的所有防线,眼看就要倒松阪城了。  

这个时候的松阪少人和松阪家的大臣们才明白过来,松阪彰义说的是对的,宋军是真的要消灭他们。  

松阪少人立即将消息通知了京都,同时将松阪家最后的力量全部集中起来,可惜,一群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民夫,面对武器更优越,战斗经验也更丰富的宋军,注定要失败。  

临时招募的武士,在面对训练一年多的宋军时,失败是注定的。  

松阪家的宅子里,一片哭声。  

每时每刻,都有松阪家的大臣和武士死去,就连松阪少人,也在战斗中被流片集中,在房间里挺了七天,终究还是没挺过去。  

这个时候,他们终于再也没了抵抗的心思,城门也在这个时候失守了,紧接着,便是朱启明的屠城命令。  

抵抗,便是屠城。  

这是朱启明早就下达的指令。  

屠杀持续了一天一夜,整个松阪城中看不到一个活着的倭人,到处都是血水和尸体的臭味。  

松阪家更是无一活口,上下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儿或者妇女,都被砍下头颅,挂在城墙上。  

当然,宋军也不是把松阪城里所有人都杀光了,还是留了一部分人搬运尸体,等他们的工作结束后,等待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