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罗守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松阪彰义始终没有回头…  

鲜血染红了地面,松阪彰义的眼睛自始至终都没有合上。  

松阪少人成为了松阪家的新一任将军,他在成为将军后,第一件事情,便是遣送使臣带着美女和贡品前往大宋,想要向大宋求和,希望能够结束战争。  

第二件事情,便是让活着的大臣们带着年幼的天皇离开九州,松阪家已经没有实力参与这场争霸之中了。  

藤原家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派人将皇室接到了京都。  

这并不是说藤原家对天皇多么忠心,他们的目的和松阪家之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他在正面战场上,也会变得更有优势。  

松阪少人是一个善战的武士,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若是松阪彰义没有死,定然不会将天皇交出。  

相反,他们要牢牢的保护住天皇才星,如此以来,日后宋军就算真的进攻九州,他们也可以用天皇的旗帜要求援军。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松阪家元气大伤,一旦没有天皇的存在,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对松阪家进行清算。  

事实也是如此,天皇刚刚离开,九州就乱了。  

松阪少人派出去的使臣到了大宋之后,更是直接被送进了牢里,别说皇帝了,连一个官员都没见到。  

垂拱殿中。  

铁喜端坐在御案之前,手中拿着来自王家的所上的奏章。  

他们已经准备进入大越境内,接管整个大越。  

他之前和韩胄尉迟江晚等人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赞同让王家镇守大越,让罗彪回来。  

罗彪还很年轻,他的未来在北方,而不是在南方。  

于是,罗彪在收到圣旨后,便将手里的大将军交出,返回大宋。  

朱启明率领着大宋水师在琉球已经彻底稳定了下来,伴随一场场的胜利,也已经将送搬家彻底击溃。  

朱启明的奏章是在一周前到了东京城。  

铁喜看到之后,心情大好,但他还是冷静下来了,没有要求朱启明立刻登陆倭岛进行战争。  

大海和陆地是不一样的,海上靠着战船的差距,很轻松的击败松阪家,但到了路上,宋军的优势就没有那么大了。  

就算有了琉球和龟背岛,他们中间依旧隔着大海,大宋想要那么容易征服倭岛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根据倭岛内部传来的消息,现在也不是对倭岛发动攻击的好时候。  

松阪家的失败,导致他们没有实力在控制住整个九州岛,其他将军和武士都在蠢蠢欲动。  

很多家族都已经开始暗中联系,准备推翻松阪家。  

不管是龟背岛上的郝云杰,还是琉球国的朱启明,给铁喜的上书,都建议朝廷静观其变,等到九州的局势明朗之后,在做决定。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大宋对这场战争的准备也不够充分。  

海事部的安排下,现在出海的商队,越来越多,商人们赚到钱的同时,朝廷收到的钱也越来越多。  

仅仅一年,海事部就给朝廷送了三十多万两白银,这几乎是一场大仗的全部军需了。  

秀萍铃一个月前也生产了,是个儿子,不过铁喜对她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并且将孩子带走,交给皇后赵姝抚养。  

这个时候,秀萍铃终于慌了。  

她想要见铁喜,但始终不能如愿。  

直到秀平铃几乎要疯了的时候,铁喜才召见了她。  

这一次,秀萍铃再也不敢继续在铁喜面前隐瞒了,她将自己来大宋的所有目的都说了出来,同时也说了希望能带着孩子回到倭岛,帮助大宋彻底征服倭岛,那个时候,铁喜的孩子,将是未来的天皇。  

可惜,当铁喜淡淡的表示,松阪家已经被大宋击溃,大宋也不需要下一个天皇的时候,秀平铃彻底绝望了。  

铁喜送走秀平铃,心情也有些烦躁,想着出去走走的时候,孙家碗走了进来:「陛下,姜公公求见。」  

铁喜孙家碗的声音后,抬起头来:「让他进来吧。」  

说完,他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好。  

「是,陛下。」  

片刻后,姜超带着卢俊进入了垂拱殿中。  

行完礼,姜超直接说道:「陛下,多年筹备,船队已经准备妥当,请求陛下准许奴婢率领船队出海,再次前往新大陆。」  

铁喜点了点头:「朕准了…」  

「是,陛下。」  

铁喜看着已经满头白发的姜超,微微吸了口气。  

他清楚,这次有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姜超了。  

因为船队到了新大陆后,是要进行占领和建设的,将那里变成大宋的领土,等一切结束,再回大宋,不知道要多久,到时候姜超还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此番出海,虽然不是第一次了,但还需多加小心,朕就在这皇宫里,等着你回来。」  

「陛下,奴婢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姜超重重的点了点头,他心里也清楚,这一次出去,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铁喜看向了姜超身后的卢俊,与姜超的苍老不同,卢俊正是向巅峰靠近的年纪…  

垂拱殿出来之后,姜超便带着卢俊,前往了福建…  

半个月后,姜超的大船队终于再次扬帆出海。  

卢俊就站在姜超旁边,看着越来越远的大宋。  

姜超可能没有机会回来了,但他一定会回来。  

铁喜继位之后,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