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阎罗帖(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这样的时刻,田安平好像才回过神来。  

他将视线从左掌掌心扭曲的碧光挪开,投向那愈来愈遥远、正在消失的万仙宫幻影,面无表情地…抬起了他的右手。  

哗啦啦!  

他手上的镣铐被触动,残存的几节碎链不断摇响。  

而从虚空之中,探出山岭一般的巨大锁链,逶迤如蛟龙曲身,又骤然绷直,仿佛触及了什么!  

田安平依然没有表情,只是右手缓缓地往后拉。  

轰隆隆隆!  

田常震撼地看到,“遥远”的概念被击碎了。所谓的“虚幻”,所谓的“过去”,都重新归于“真实”和“现在”。哀声犹在的仙宫废墟,像是一辆即将散架的老旧马车,在驰道上艰难前进,越是卖力,却越是后退。  

流逝的一切都在倒转!  

那些断壁残垣,飞角亭台之外,有十分模糊的幻彩流须,和嘈嘈听不真切的声音——那是被无匹巨力碾碎的光与声。  

已经重归光与声交汇之罅隙的万仙宫,竟然被他强行拉扯出来!  

他没有钥匙,他不开大门。他没有秘谱,不接断桥。  

他直接拽回万仙宫!  

田常立于潮头,挂刀不知何言。  

田安平却只是虚抓锁链,往下一按,将那漆黑如山岭的巨大锁链一头,按进了海中。  

可以看到庞大的万仙宫残址在空中挣扎,如囚兽欲走,那入海的巨大锁链,却只是绷直在那里,不动分毫——  

定水接天,锁海囚仙!  

真是一个人难以形容的人。  

轻衣薄裤,难堪海风。披散长发,也在风中凌乱。  

但他却抬步而走,以锁链为桥,走向那不能挣脱的仙宫废墟。他的右手已空空,左手虚握着在身侧垂下,掌心所握的碧光,竟被碾成实质性的粉尘,簌簌而落。  

哒,哒,哒。  

步步往前。  

哗,哗,哗。  

锁链摇动。  

田安平的身影在铁索桥上似缓实急,须臾便远,消失在仙宫深处。  

现在只剩田常独自立在潮头,守在仙宫废墟外。  

他没有问田安平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田安平也没有留下什么命令——他在田安平身边当差的时候,一直都是这样,需要自己想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田安平不是一个特别难伺候的人。他很少表达不满,甚至从不责备谁。他交代下来的事情,只要及时完成就可以,无论过程怎么迂回,他都不在意。哪怕你把事情搞砸了,很多时候也只需要提出解决方案。  

唯独一点——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不满。而且在他不满的时候没有反悔机会。他通常都是直接杀掉。  

田常缓缓地闭上眼睛,又缓缓睁开,在这个过程里,几乎静止的心脏,又重新开始跳动。  

他从不在田安平面前掩饰恐惧,田安平身上也不存在信任这种东西,他只是尽力不让田安平觉得麻烦。  

他非常清醒地知道——田安平一直用他,只是因为他能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能省一点思考的时间,而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了不起。  

他本想就万仙宫遗址出世,秦广王与田安平相争的消息,通过太虚幻境,写一封信出去。  

但想了想,最后没有那么做。  

他无法确定他在这里开启太虚幻境,能够不被田安平捕捉痕迹。他也不觉得这个消息对那位“姜阁老”来说,是多么大的人情。  

秦广王和田安平的对决,对那位姜真人而言,大概是“狗咬狗”?哪个死了都不是坏事。  

所谓万仙宫废墟的收获,那位姜真人未见得在意。即便在意了,也不好与齐国的斩雨统帅争。再者说,在这样的事件里,姜真人又能还赠什么呢?  

田常暂时想不到,所以没有动作。在没有确定的巨大收获之前,他不能冒那么大的险。  

此刻按刀四顾,倏然拔刀一斩——  

脚下的海潮就此冲天而起,扑向仙宫废墟,将它完完整整地掩埋。  

潮涌来去,碧波荡漾,此地仿佛什么都没有来过。  

一切都被海风带走了,田常也消失在海水中。  

一刀剥出海衣一件,是为仙宫作披。  

这掩月遮天的障眼法,已然是他的全力。  

想来给田安平留出足够的时间,不叫外人打扰其在万仙宫废墟里的“捕猎”,是他这个斩雨军正将,此刻应该做的事情。  

不见得能有多大的效果,是他田常的赤胆忠心。  

虽说几无可能,但若是田安平不幸,他也方便借海衣逃——哦不,呼叫救援。  

海面如此辽阔。  

这夜的雨,好像只在鬼面鱼海域徘徊。  

李龙川想不明白,王坤为什么愿意带队驻防于此——这片海域又贫瘠又偏僻,距离哪里都远,怎么都算不得关键地。即便有什么动作,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之所以通过调整钓海楼防区,把这支景国军队调到这里,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但王坤竟然接受了,并且迅速安营扎寨。  

这当中一定存在某种他暂时还没想到的问题。  

可也的确没有理由,将这队人赶出近海。  

海疆是天下之海疆,景国人又是受钓海楼之请,前来协防。更不必说,蓬莱岛本身就在海外经营许久,直接插手海疆事务都有说法。  

“李将军已经在这里观察很久了,没有正事要忙吗?”王坤巡查过临时的海上营地后,飞回巨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