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复见何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致联想,引起张临川警觉。  

此事一毕,他也没有多逗留。连夜追上了队伍,无声无息地坐进牛车里一原来的那辆马车送给了宇文铎,现在这辆,是宇文锋的回礼。  

拉车的白牛,则是赫连云云的礼物,据说是在神庙养大的,灵性十上了队伍,发声无息地坐进牛车里一原来的那辆马车送给了宇文择,现在这辆,是宇文择的回礼。拉车的白牛,则是赫连云云的礼物,据说是在神庙养大的,灵性十足,比之养在青羊镇的焰照也不遑多让。  

没有见到汝成当然是一种遗憾,但出使一趟,也不能就这么在草原住下来。国内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少,譬如他在故夏还有一处新的封地,  

现在还没有去看过,也该去瞧一瞧了。  

自草原而制东齐,一路再无什么意外。  

姜望在路上也只是专心修行。  

先前与斗昭的那一场决斗,意外卷入涂扈对幻魔君的布局中,涂扈表示要给予补偿。在复盘过两人的战斗之后,特地让人给姜望送来了一门神临层次的炼体功法,名为《玄天琉璃功》。  

随功法还附送一段话。  

写的是苍图神文,翻译过来,意思是一“愿制高神灵护佑你,草原的朋友。愿你拥有更多的选择。”  

一直以来,姜望的防御,基本都是用天府之躯来覆盖,他更侧重于进攻端的强化。  

涂扈显然是为了让他补完短板,肉身防御若是提升起来,在战斗中自然就会有更多选择。  

先干这句活有没有别的意思…  

管它有没有。  

姜爵爷反正是不懂。  

离齐的时候是五月,归齐已经七月。  

作为使臣,姜望归国后的第一件事情,自是要向天子汇报。当然,递交给政事堂的外事帖,也是要在路上就写好,回国便得交上去的…相当于要报告两次。  

大齐武安侯回到临淄的时候,天子正在紫极殿朝议。韩令亲自出来,将他引到了东华阁等待。  

这地方他已是轻车熟路,一应布设,都能认得全了。  

韩令将他领过来,便又回了紫极殿。  

阁外立着两名官卫,阁内再无旁人。  

兽炉里焚的香味道极淡,有抚平心绪的力量。  

姜望默默地坐了一阵,又情不自禁地起身来,走到那张刻画众生相的石屏风前,静静地欣赏。  

这幅画常看常新,画中众生,各自鲜活,人情百态,跃然纸上。  

今时今日姜望人字剑已经通神,却也不敢说自己对人道的认知,能超过这幅画去。  

这幅众生相他细察过不知多少遍,总能瞧到一些新的意趣。  

今日他又发现一处细节。  

画中有一条长街,一支卖酒的旗幡被风吹展,半掩着一扇临街的窗。虽只半窗,但是从窗口也可以看到里间的书桌,桌上压着一张纸,纸上有字。  

细看来,写的是一一“放莺黄童,拄杖白翁,嬉游漫步,  

复见何年?”  

画里的这条街靠近城门。  

在城外的原野上,就绘有拄着木杖笑容慈祥的老翁,和跑来跑去放纸莺的顽童。  

这处画面他是有印象的,但是对应的这张纸,这行字,却是今天才瞧见。想是不太应该,因为这不是什么意趣、暗喻的疏漏,而是对具体细节的缺失。  

他当时指着这幅画破案,反复察看了不知多少次,怎么会错过这样的细节?  

再细看那老翁,发现他的相貌,依稀有几分…肖似当今天子。  

姜望明白了。  

这不是他漏掉的细节,而是在后来的时间里,由另外一个人增加的细节。  

那人改了这幅画,改了这一小处,让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住进了画中。  

干言万语,难以尽述。  

只有一句——复见何年?  

“在看什么?"  

忽然有声音问道。  

声虽温和,却行在九天。  

齐天子的声音!  

这位大齐制尊竟不知何时已制东华阁,是一点动静都未传出来,简直想要吓死人。  

姜望瞬间惊醒,连忙转身行礼:“见过陛下!”  

“免礼。”齐天子只是一抬掌,仍是饶有兴致地看着石屏风上的这幅画,仿佛只关心他刚才问的那个问题。  

天子的心事,你是知道得好,还是不知道得好?  

姜望把心一横,高声道:“微臣冒死直谏!”  

齐天子显然有些意外,移过视线,瞧着姜望:“讲来。”  

“天子行止,不可无威仪。”姜望道:“您怎么可以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去,一点动静都不给微臣?”  

韩令在一旁默默地跳着眼皮。  

很难想象武安侯出使了一趟草原回来,竟然敢“恶人先告状'了。  

偏偏还的确抓住了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理直气壮?  

“唔天子行止,不可无威仪。爱卿讲得很有道理,可见是读过书的。”齐天子好整以暇:“但朕刚才回东华阁的时候,明明前有仪仗,  

后有宣声,很是吵闹啊。”  

他的声音不重,反而放轻了:“咱们到底谁说错了?”  

…”姜望低头:“是臣说错了,  

只怪臣刚才走了神,没有听清楚。”  

天子笑着伸指点了点他:“姜青羊啊转身走向龙座,随口道:“说说吧,这趟去草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姜望老老实实跟在皇帝身后,将自己此去牧国的所见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