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弓满箭离弦(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钟离炎这样的人。  

你可以嘲笑他的屡战屡败。  

可以嘲笑他的一根筋。  

可以嘲笑他的不自量。  

但没办法嘲笑他的努力,不能嘲笑他的天赋才情。  

无论正统修行路还是武道修路,他都能走到同辈顶级的层次。!  

这黄粱剑诀之强,在神临境中,绝对不输于任何一门顶级剑典。  

有别于张巡极致凝聚的剑气成丝,他的剑气是另一种凝实,是力与意的一种统但是在此刻崩碎了。  

与正在展开的剑式一起。  

而姜望只是拔出了他的剑!  

开花之前,神通只能算是神通种子。  

开花之后,神通才叫神通。  

屈指算来,真正的剑仙人,已经有半年未曾现于人前。  

这是神临之后迅速成长的半年,这是姜望又一个未曾虚耗的半年。  

今日环坐于此的观众,无疑是有眼福的。  

能够看到姜望完整展现剑仙人之威者并无几人。且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死了。  

此刻钟离炎一剑斩出黄粱美梦,将空间都剖为书页,结成一部黄粱之书。  

姜望在书脊处拔剑。  

剑演万法之神通,一瞬间光华遍照。  

高天之上坠落的,是焰花雕刻的华城或者说,那座城池其实并不华丽。但是点滴具体,烟火真实。因为承载了记忆,辉照了火光,才显得格外明耀。  

常思故人故城。  

便以此式倾人间!  

看台上传来一片低呼。  

左光烈当年可是货真价实地威震边荒,在草原上颇有名望。他彼时已经创造出焰花很久,使之成为天下最有名的火行基础道术。而焰花焚城的构想,在当时就已经有了雏形。等到十九岁时第一次在战争中用出来,便一跃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道术。  

此术有许多人认得。  

当然都只是听过描述。  

此时焰城再现,燃烧于苍狼斗场。像是传说重演,使人追忆流年。  

场边的黄舍利一时痴了。  

她不由得想起来,前年在观河台,她半蹲在旁边的演武台观战时,所看到的那一幕——那青衫少年郎,把一朵美丽的焰花,按在那个展现吞贼霸体的项某脸上,将其按落地面。  

正是那一幕,让她从那些琳琅满目的漂亮皮相中挣脱出来,看到了所谓姜仙子的美丽。  

是为神相之美。  

而彼时何似于此时?  

那时候的少年已有如神之威,那时候的焰花,已筑就华城。  

这座焰赫的焰城,直接砸落下来。瞬间摧垮了黄粱剑势,把梦境打回现世,将钟离炎连人带剑砸落高空,砸得那条气血之龙一阵哀鸣!  

钟离炎吐了一大口血,但就像是吐了一口唾沫般轻松,只下坠了数丈,便翻身而起,如龙腾渊。依然神完气足,气血汹涌。  

武夫的强大体魄,也是他们战斗的最大倚仗。更是他钟离炎多次挑衅斗昭,还能活蹦乱跳的根由。  

此时此刻。  

恐怖的焰流与气血混灼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难言的焦糊味道。  

姜望在空间的碎片中只是一横剑!  

这种味道顷刻膨胀到极致,如海翻涌,一瞬间填塞了钟离炎的嗅觉。  

使得意志坚韧如他,也有一刹那的恍惚。  

武夫神魂气血凝练如一,尤其是钟离炎这等踏上武道二十一重天的强者,虽不能灵识外放、干涉现实,可要说想从神魂层面伤到其人,却也几无可能。神魂若是贸然闯进武夫的元神海,恐怕要先被气血烧灼。  

故而姜望这一剑斩出的六欲菩萨,并不从元神海入手,而是以灵识干涉现实,引导六欲之“嗅”。  

威能自是远不如神魂层面,但有时候道术的应用,更在于“合适”。  

以嗅昧其心,而后踏步更近前。  

姜望横拉一剑,却又风起云涌,七宿之灵同现,将狂暴的元气乱流,生生斩在了钟离炎身上!  

这一次钟离炎的坠落再无迟滞,几乎如陨石一般,重重地砸落地面,砸得刻印了强大阵纹的地砖,都发出难堪其力的裂响。  

以他脊背落地之处为中心,城防级别的地砖,隐似凹陷。  

皮开肉绽的痛楚根本不算什么,脏腑受创也不过等闲。  

钟离炎最不想承认的是,这一刻肉身撞在地砖上,他感受到了一种压力。  

一种近似于面对斗昭的压力!  

并不是说,姜望的力量有什么压倒性的优势。那些术法神通剑术虽然都很强大,但他钟离炎也不是没有见识的人,更不是没有对应的手段。  

而是那种处处受制,步步先机被夺的感受,让他在战斗的过程里,相当僵硬,非常拘束。空有一身强大体魄,空有此境绝顶的剑术,却只能被按着头打。  

好像他的每一步动作,都在对方的预计之中。或者说,他总是行走在那种逼不得已的选择里。  

像是一只在网中扑腾的鱼,怎么也无法挣脱那种无形的巨网。  

明明当初在山海境相遇,他自问还是有隐胜一筹的实力。今日之自己,强于当日何止百倍?却反倒打不出半点机会来。  

这样的结果…他怎能接受?!  

咔咔咔咔。  

他的骨骼一节一节炸响。  

脊柱大龙解放至第二十一节,开启第二十一重天之力!  

有一种弓弦拉满的声音,让空气都开始凝固了,那是他的肌肉,以恐怖的速度,在一块一块地绷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