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仙人开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姜望见识过好几次道文,不同于他自小学习的庄国文字,后来接触的齐国文字。道文这种文字,传承古老,有大道之秘,无论识字与否,见者即知意。  

相传大能使用道文时,更是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寥寥数笔,即有无穷之意。宇宙生灭,世间百态,都在其间。  

今时普通人都能使用的各国文字,则是一种常态化的演变,便于普通人交流、传承。也可以说,是一种“道”的发散、阐述。  

道文的门槛在于使用者,而非阅读者。  

使用道文的大能,用一个字能够表达的道理,普通修士或许要编纂一部典籍才行。  

但普通修士也能够用编纂典籍的方式,阐发自己的道,岂不正是修行世界不断发展的明证吗?  

看起来魔文与道文似乎同出一源,至少是在相同的层次,有着相近的效果。  

先时的《七恨魔功》,开篇之魔文,亦是见即知意,且伴生魔音。大约也是一音一字,一字一意。  

此时魔气所聚的这个魔文,只一字,却有无穷的韵味在延伸。  

这是更高层次的魔文表达。  

显然,先前大概只是魔功自发的引诱,现在却是某个存在按捺不住,跨界施加了影响!  

此等意蕴无穷的魔字,绝非等闲魔头所能使用。  

它是强大的,更是磅礴的。  

从力量的层次而言,是一种堪称浩瀚的存在。  

它为姜望所见,便印于姜望之心。  

坚固地、不容反抗地印下。  

这一刻,他满心都被此字所占据。  

仿佛是天地至理,无可更改。  

更像是这片天地都在谴责他——  

何故“执迷不悟”!?  

“执迷不悟”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个是谴责姜望执着于人族身份,受尽委屈也不肯入魔,有眼不识大道,愚蠢不知取舍,分不清利弊关系…是为执迷不悟。  

一个是要让姜望,从此执魔迷而不悟!  

在叱责姜望,慑住姜望心神之后,此字转向第二种意味演变。  

它只是一个文字、一个符号。  

但它出现之后,就似乎掌控了此方天地,控制了所有的规则。  

此时一切思考的结果、一切智慧的演变,都应该向“魔”靠拢。  

因为在此时此刻,这就是真理!  

“何不入魔?”  

此声同时响在耳边和心间,同时作用于身体和神魂。  

魔音灌耳,魔音满心!  

扭曲的魔气,甚至在通天海、在五府海中漫延。  

魔气入侵。  

轰隆隆!  

五府海的穹顶,四座内府齐齐显化。  

一轮赤红大日,一轮黑白弯月,一颗霜白星辰,一个青衫飘飘、没有面目、手持长锋的仙人!  

此等煊赫之景,世间罕见。  

神通拒魔!  

在那五府海的半空,但见层云散开,云顶仙宫轰然移动。灵空殿鲸吞着恐怖的元力,云霄阁统御整个建筑群,表达同样的抗拒。  

仙名不可污!  

五府海上,巨大的天地孤岛岿然不动。  

那伏于天地孤岛上的道脉腾龙,慨然发出龙吟。  

天地孤岛镇压风波,通天宫抵制外敌!  

此时此刻,岩浆湖底的上古魔窟中,姜望盘膝独坐在那磨盘般的大石上。直面那怪诞扭曲的魔文。  

他的剑,紧紧握在手中,他的躯干位置,四个光源如此耀眼。  

三昧真火、歧途、不周风、剑仙人!  

四道神通之光连成一体,在呼唤着——  

第五道光!  

这一路走来…  

曾立于荣耀之巅,乃是黄河魁首,在璀璨群星中,独耀一时。在齐国又受无极恩赏,得高官侯爵。  

天下知名!  

世人论及其人,莫不称以天下第一内府。齐人道及姜青羊,皆谓信义之人。  

而一转眼,临淄城里满城风雨,流言漫天。  

是尸位素餐、卖国求荣,是假仁假义,伪信伪诚。  

被陷害,被追杀,被唾弃!  

好不容易正本清源,洗清污名,却被扣上了更重的帽子,是为“通魔”!  

从刚刚洗刷嫌疑的“齐国叛徒”,变成了性质更恶劣的“人族叛徒”。  

世间恶徒,莫有恶于姜望者!  

从群山之巅,到泥潭之底。  

从举世誉之,到举世非之…  

不过是转眼的工夫。  

满目繁华如一梦。  

大梦惊醒,竟然沧海桑田。  

但姜望,是否有改变过?  

在最荣耀的时候,他是否有轻贱他人之心?  

在最低谷的时候,他是否有恨世仇世之意?  

冤有头,债有主,情有托,信有付!  

此时此刻,他毫无动摇地看向那个魔字。  

那个蕴含无穷意味的魔字,代表着此时此刻,此方天地的真理。一笔一划,都是世界的规则。顺之昌,逆之亡。  

但姜望有自己的“真”,有自己的“理”!  

他目光坚定,声如剑鸣,铿然而发:“吾行于此道,问于此心,立于此剑!”  

轰隆隆!  

五府海中,第五座内府,煌煌降临!  

那是一座赤金色的府邸,有一种不朽的光泽流转。  

不可磨灭,永不褪色。  

在另外四座内府的呼应下,俄而显化,化作一颗鲜活的、赤金色的心脏。  

嘭嘭!  

心跳如擂鼓。  

嘭嘭!  

跳动之间,给五府海带来几乎无穷的能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