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君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七月十一日。  

浩浩荡荡的长河,自西极之地,一路奔涌至此。  

经天马高原,泥沙俱下,造就了这样一截浑浊的河段。  

观河台上的这些人,是亲眼看着黄河河段的水位,一天天地涨了上来。  

古老厚重的狻猊桥,高大雄阔,可容数十辆战车并行。平日里如天桥横跨深渊,河流在桥下几十丈的地方温顺缓行。  

而如今,水面已经接近桥面。  

怒涛日夜不断地撞击着桥身,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仿佛恐怖巨兽在日夜咆哮。  

坚固如狻猊桥,也有一种随时要被拦腰截断的危险感觉。  

没有亲见的人,是难以想象这一幕的。  

比河流奔涌更坚定的,是时间。  

黄河之会正式开始的这一天。所有参赛的天骄,所有的观礼者,都聚集在一起,走进了六合之柱里。  

古老的法阵经过一代代的修补、升华,在今日仍然发挥着作用。  

环形看台上,几乎有无限的座位,已经坐下了密密麻麻的人,仍然有巨大的余裕。  

姜望、重玄遵、计昭南,作为齐国参战天骄,单独坐在看台最前面的位置。  

唯有曹皆陪着他们就坐。  

两队天覆军士卒作为仪仗,拱卫周边。  

重玄胜、李龙川他们,则坐在更后面一些的观礼区。自然,跟王夷吾是不在一处的。  

“今日正赛,可能要先打外楼场。”曹皆提前说道:“重玄遵你做好准备。”  

姜望明白这是因为什么。  

昨日的三十岁以下无限制场选拔赛,打得非常激烈。  

第一个决出的正赛名额,是宋国天骄,号称“六艺皆达”的辰巳午。  

问题出在第二个正赛名额上。  

倒不是这一场决选有什么猫腻在。主要是它打得…太久了。  

最后的决选从下午开始,辰巳午那一场在一炷香的时间里就结束了。  

而另一场,一直打到了今日清晨,正赛都要开始了,才决出胜负。  

神临强者金躯玉髓,生命力远超凡胎时,防御力更是恐怖。  

遇上两个实力相当、谨慎稳健的,打上个几天几夜也不稀奇。  

丹国的张巡足足磨了六个时辰,才以微弱的优势击垮对手。  

若非马上要开始准备正赛,他们再不结束,就要被强行判定胜负了,这场决选说不定还有得打。  

如此一来,丹国内府场、三十岁以下无限制场,都打进了正赛,尤其后者,更是让丹国人沸腾。  

三十岁以下的神临修士有多难得?  

丹国不仅出了一个,还打进了黄河之会的正赛。可以被视为天底下最强的八个年轻天骄之一。  

这种程度的天骄,说一声真人可期,不会有任何人质疑。  

对于常年面对秦国压力的丹国来说,这当然是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  

河谷平原的哀鸿,至今还在那里彷徨。  

丹国若不自强,何以为继?  

无疑张巡、萧恕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这两位天骄,也毋庸置疑成为了丹国人的骄傲。  

不过三十岁以下无限制场拖延到今日的后果…  

就导致内府场最后的那个名额,没能决出来。  

依照传承的规矩,内府场、外楼场、三十岁以下无限制场,都要分开确定名单。  

本来是准备张巡他们打完,就举行白玉瑕他们的决选。  

但前者一直拖到今日早晨,后者就没了时间。  

内府场最终名单都没能确定,自然不能第一个开始正赛。  

好在这种情况亦有先例,无非只是调整正赛的顺序,并不影响黄河之会本身。  

在往届,甚至也不乏诸位帝君心血来潮、让三十岁以下无限制场先开赛的情况。  

对于曹皆的提醒,重玄遵只是笑了笑:“我的准备,在临淄就做好了。”  

曹皆也笑:“那我拭目以待。”  

何止是曹皆呢?  

姜望自己也都非常期待重玄遵的战斗。  

很想看看这位夺尽同辈风华的白衣公子,在这列国天骄齐聚的观河台,是否还能盖压一切。  

他们此时是战友。  

他也视重玄遵为以后的对手。  

计昭南坐在姜望左边,没有什么表情,只静静看着演武台。  

看台上不同的人议论着、沸腾着,为自己亲近的天骄激动着。  

而就在某个时刻,六合之柱围成的横面,那飘渺玄乎看不真切的横面,忽然间固定下来,变得清澈、干净、透亮。  

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拼接在一起,构成这个接天连地的圆柱形幕墙。  

轰隆隆!  

波涛汹涌的声音,滚滚而来。  

姜望抬头看去,在这“镜幕”之上,看到黄河浩荡、浊流急湍。  

四周镜幕,映照的是观河台下的长河!  

水位在疯狂地上涨。  

横贯数万里的伟大河流,像巨龙一样翻过身来!  

“陆地瀚海”似要反倾,淹没这个它哺育了无数年月的世界,  

那种侵吞一切、灭世般的感受,非亲见不能体会。  

身具超凡之力的人们,在这样的画面前,也只有深深的无力和惶惑!  

狻猊桥和霸下桥,镇在黄河河段两头的、具有伟力的古老大桥,终于被咆哮的黄河所淹没。桥面与水面已齐平!  

就在这个时候,所有的镜幕全都消失了。  

看台之后已是空空荡荡。  

远空、流云、黄河咆哮的浊浪…  

都在视野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