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土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58章土台这是洪范第三次见到白雷神。  

一年半前,他与金海城一票高层在城下坑道中,挖出的便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四面方正,硬木壳上雕着方折回旋、形似指纹的雷纹。  

洪范张开双臂擒抱住一件,发力往上掂了掂。  

质量大约三百公斤。  

“龙须士的坑道虽然精良,但是动静也大,估计难见功效——李希奇乃天风军名将,不是北疆巨灵可比。”  

裘元魁说道。  

“我与运涛请他出这一路,本就是为你打掩护,做个副车而已。”  

堂堂百胜公说这话时,也禁不住往外头瞥了眼,生怕被龙须士听见。  

“你单人掘进,首要是隐蔽,不须求快,将这五台东西全部送到城下便可。”  

“此外,埋藏位置要过城墙中线,否则无法让其彻底坍塌…”  

裘元魁布置得很细,但洪范心头仍有忧虑。  

他对前世各种炸药了解不多,但各项参数至少有基本概念。  

以配方最优的现代黑火药与TNT为例,前者爆炸超压在后者的一半,地面爆炸时土坑压缩区直径比例在百分之四十。  

假设总重一点五吨的白雷神完全由TNT填充,其威力最多相当于三吨优质黑火药——炸一栋小楼固然轻松,但要扬掉十五米高、十米厚、城头能过马车的夯土贴砖城墙,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百胜公,端丽城墙夯土坚韧、铁锥难入,光靠它会不会…”  

洪范迟疑问道。  

“不必担心!”  

裘元魁即回。  

“制造白雷神要使用大量顶级玉髓,存入多种火行真元,据说每一台的威力都顶得上天人武者一击。”  

“‘那边’与我有言,这五台一起,什么城墙都不在话下。”  

洪范不再质疑。  

淮阳国的斗争放在微观上可以有许多种解读,但宏观上只有一种——朝廷与诸侯王关于统治权的争夺。  

所以对方口中的“那边”说不定就是神京器作监。  

交待完所有事,裘元魁留下铁锁与钥匙,快步离开。  

木门开了复关,另一侧坑道的施工声就像在水面处浮了又沉。  

唯有灯芯燃烧的爆鸣清晰依旧。  

所以此世已有堪比天人一击的炸药,威力甚至远超黑索金…  

洪范出神想到。  

可惜依旧离不开真元。  

他默视木箱上的雷纹片刻,上前两步,手按上土层。  

命星发动。  

以洪范为中心,沙土渐松,无声剥落。  

五日后,九月十七。  

黎明抚过大地,惊醒端丽城。  

自西向东,朝日的光辉被铁幕般的鳞状云锁住,只将后者的边角烧得暗红。  

乾坤间满是征伐气。  

卯时正(早上六点),百胜军造饭。  

待营中炊烟散尽,连夜赶工的辅兵们如潮水般后退,留下两座二十米高、顶部宽平、设有挡板的土台。  

鼓声与呼号并起如沸,弓弩手各自进入位置。  

飞楼与土台间,箭矢与咒骂来回穿梭。  

紧随其后的是砲车,按惯例压制半个时辰,清空了被选做目标的两个城段。  

辰时二刻(早七点半),号角声于将台人立而起。  

临车与车梯开路,后头跟着兵甲抖擞的步军。  

以军旗为令,百胜军连放三波密集的箭矢与石弹作为火力遮断。  

借城头一时喑哑,临车重重撞上城墙,砸下木桥。  

一身重甲的陷阵猛士们譬如水流般冲击城头,两侧是衔着短刀上城的步卒。  

同样的路数,效果却远好于之前。  

差别来自于土台。  

虽然绝对高度比不过城上飞楼,但土台为阵地提供了宝贵的火力压制,极大对冲了守军的优势。  

城上鏖战不休,城下施工不停。  

五台白雷神就位,洪范往将台汇报后默默观战。  

战局此时白热,双方高层战力终于下场。  

裘元魁身着三重甲胄在第三个城段单开战场,以纯阳功法刚猛力量、高速恢复的优势强上城头、冲撞纵横。  

自角楼高处,李希奇挥出的风斩与他频繁对冲,释出恢宏雷鸣。  

另一侧,古意新与唐胜望的对决则轻灵飘忽、以快对快,只在枪尖与星梭交错时才漏出尺寸铮鸣。  

自徐运涛以下,将台上的观战者看得都很吃力。  

洪范向来以瞬步之快自傲——从静止跨越五丈他只需半秒——但城上古意新爆发的速度是他三倍,于视网膜上留下漂移般的连串残影。  

金刚智则更犀利。  

枪刃过处,轻巧譬如狼毫勾笔,凡被圈点者——不论大盾、木幔、檑木、吊槔——均无声两断,甚至连唐胜望的流星飞梭也渐多豁口。  

百胜军两位先天都是六合圆满,在修为上优势不小;然而力战稍久,他们却先后陷入下风。  

盖因天人之下,寡不能敌众。  

洪范想起了朱衣骑的洪炉阵——天风军和端丽唐家传承已久,上下同练一种功法,自不缺类似的合击法门。巳时(九点),裘元魁第三次被狂风击出城外,外层札甲大半碎散。  

徐运涛见状下令鸣金。  

这一场突袭战激烈短促。  

唐胜望摘下头盔,合计着自己损毁了几把星梭,换回古意新几道伤口。  

合计的结果让他心中如堵,直到顶着零星投石亲手泼油点了台临车,才顺过气回往城楼。  

堂下,李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