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再建卫星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敖空这句话虽然是问句,但语气却流露出几分肯定的意味。  

张东云听了,颇为感慨。  

十二阎罗之中,也并非所有人彼此关系都极为亲密。  

至少排第五的雷瀚和排第十一的敖空,就常有争执。  

但二人也有难得一致的时候。  

那就是他们都跟排第三的叶青鹏不怎么对付。  

于敖空看来,叶青鹏同雷瀚一样心思太重,是否当真跟其他兄弟一条心,要挂个问号。  

至于雷瀚同叶青鹏,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同性互斥。  

这么些年下来,确认了杨厉和应笑我的背叛,又经过路雪园的背离,大家对于当初结义情破裂,已经渐渐可以平静对待。  

愤怒甚至于憎恨,自然还是有的。  

但不似事情刚发生时,大家心中更多是难以置信。  

时至今日,如果叫敖空再回首当年,挑出几个背叛者的嫌疑人,那除了雷瀚和杨厉之外,他最怀疑的人便是叶青鹏。  

方才他人虽不在炎黄界,但通过张东云的安排,褚杏林的话,敖空在毋明界也都听得清楚。  

听说是叶青鹏当初暗中联络西域佛门,泄露仙迹之事,敖空此刻已经可以平静接受。  

当然,这平静之下,是刻苦的怒火和杀意。  

“虽然褚杏林拿不出物证,但多半不会有错。”  

张东云平静说道:“这些年我亦多番查证,褚杏林之言,可以做个旁证。”  

大殿内,苏破轻叹一声。  

沈和容初时微微皱眉,但在听过张东云的话之后,神情渐趋平和。  

看上去,倒似乎比敖空更平静。  

然而平静背后,是冷漠到决绝的割袍断义。  

张东云面前三幅光影幻境,一个来自敖空,另外两个则来自玉清道人与宗天璇。  

宗天璇同沈和容一样沉默不语。  

和张东云、沈和容等人相处日久,再加上楚摇光的记忆影响,她现在情感与张东云等人越发亲近,不逊于当年和楚摇光同门之情。  

与叶青鹏之间虽无多少纠葛,但叶青鹏背叛了张东云等人,也背叛了楚摇光的信任。  

宗天璇此时不由生出同仇敌忾之情。  

只是她未做言表,仅暗下决心,除了傅天枢之外,再多添一个仇敌。  

“晚些时候,去东南阳天寻他便是。”  

玉清道人的声音传来:“褚杏林劝退宋朝诸人,提及阿难回来后宋朝众人会暂时放弃,无非是寄希望于我们同叶青鹏内讧。”  

诚然,如果叫张东云他们挑对手,最紧迫要算账的仇人,是叶青鹏无疑。  

如果大宋神朝当真退却,那长安城里不少人恨不得立即就杀到东南阳天大齐神朝去。  

反过来,对叶青鹏来说,这一刻他最具威胁的敌人也不再是皇统之争的东南阳天大夏神朝,而是恨不得活剥他皮的敖空等人。  

能坐看这东方苍天和东南阳天新近崛起的两大势力火拼,对两大宇域的老牌原生强者来讲,自然最省力不过。  

实事求是地讲,褚杏林倒不完全是为了挑拨大齐神朝和长安城开战。  

他,包括整个天湖书院,上到颜圣人下到普通弟子,都反对穷兵黩武罔顾民生的大齐神朝。  

相反,听了一些关于东方苍天长安城的传闻后,天湖书院上下大都觉得长安城行事虽然也霸道,但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乃是少见的仁政之地。  

这还是东方苍天传过去有关长安城的名声不那么好。  

本人到了炎黄界长安城,虽然没有细致走访,但褚杏林已然颇为赞叹称许。  

长安城如果当真远征东南阳天,同大齐神朝争锋,那么大夏神朝如何打算先不论,褚杏林有心推动天湖书院相助长安城,而非坐山观虎斗。  

这位褚子心中有个当前尚不准备言说的念头:  

莫说大齐,便是大夏、大宋比之长安治下,似乎也是多有不如的…  

这句话褚杏林不宣之于口,但张东云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  

不过,这不影响他做出决定。  

“宋朝这边,不要放松。”  

张东云淡然道:“有些人的执拗和愚蠢,往往超出预想。”  

玉清道人微微一笑。  

对他来说,驾驭元始庆云、九霄环佩和四象诛仙阵同时迎战五大高手,虽然凶险,却也是最终突破的契机。  

眼下被褚杏林打断,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他在这方面性情冲和,倒也不耿耿于怀。  

至于张东云有关大宋神朝的判断,他内心表示同意。  

有关玄清道祖的存在,玉清道人知情。  

而那位道家第十七境大罗巅峰强者,同样来自东南阳天。  

他跟夔牛一族、大宋神朝联合,眼下局面就变得微妙起来。  

“大哥,大宋神朝这边,有四哥在,小妹想暂离东方苍天一些时日,往东南阳天一行。”沈和容这时终于开口。  

苏破言道:“我与你同行。”  

张东云目视他们二人:“眼见为实,自然是好,只是你们需留神,心底存有一丝侥幸,反会害了你们。”  

苏破同沈和容皆点头:“大哥放心,我们明白。”  

张东云又继续说道:“关乎仙迹碎片的消息,如今不仅在东方苍天,在东南阳天也已经传开,你们行走在外,防人之心不可无。”  

苏破同沈和容一起点头。  

敖空那边的光影幻境中,发出一声似是无意义的声响。  

仿佛他想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