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章过墙(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052章过墙(四)  

十月已经是冬天了。等到皇帝在黄金台封刘信为赵王后,各个将军也都接到了准备拔营的军令。陈豨也接到了。就在陈豨督促部将校尉做好出发准备的时候,这日夜晚,皇帝派遣了使者,召请陈豨到御营中来。  

此时皇帝已经离开沛县,御营已经驻扎在城外了。这倒也方便了陈郗避开耳目,低调前往御营中军帐中。  

可一路走来,陈豨还是觉得有无数目光在往他身上打量。夜晚固然能遮蔽他的面容,却也给了他无形之中的压力。  

一段艰难漫长的路途后,陈豨获得恩准进入军帐中,向皇帝躬身参拜。  

军帐内并无多余人,不仅张良、陈平不在,便是皇帝有所依仗的刘敬也同样不在。陈豨参拜后,刘邦更是将护卫也都尽数撵出去,只有他和陈豨面对面而立。  

刘邦淡定而从容,一张皱纹横生的脸仔细打量着陈豨。陈豨见此,更加显得局促不安起来。  

“你手下有多少兵马?”  

陈豨不假思索道:“两万,臣与他们皆都愿意为陛下效力。”  

“呵呵,我是不怀疑你的。但是你这口气也太大,如何敢为那两万河北子弟做保证?不说他们,单说你。你来的路上,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把你叫来?”  

陈豨未有料想皇帝问得这般直白,但他一路走来,的确是有所思考的,但要适当地表达,却是时间上略显不足了,面对皇帝的话,又不能太过拖延,当下吞吞吐吐道:“陛下莫不是要我去河北监视赵王?”  

赵王也就是刘信。与雍离、王平一样,虽然背叛刘信的目的不一样,但他们都是因此获得皇帝器重。  

听了陈豨的话,刘邦笑了:“如果真是那样,我何须把你叫来耳提面命。难道我不叫来,你就不为我监视赵王了吗?”  

这下陈豨有些茫然了。只觉得帝王的心情喜怒无常,还是不要妄加猜测的好。  

“恰恰相反,朕请你来,是希望这一战你们君臣能够同气连枝,共抗外敌。眼下,驱逐匈奴的入侵是第一大事情,莫要因为之前的仇恨耽搁了大事。”  

陈豨闷闷不响许久,问道:“臣担心赵王一旦去了河北,便是龙归大海,再想去制服他,怕是很难了。”  

刘邦听了,捧腹大笑道:“光凭你手中两万人,他能稳定河北局势已经是不易,若真能轻易将匈奴人驱逐了,对河北百姓也是幸事。你说呢?”  

好听的话都让皇帝说了,陈豨还能说什么呢?不过是敷衍作答而已。  

交代完事情,皇帝并没有设宴款待陈豨的意思,陈豨便告退往自家营地去,漫长的道路上又不免有一番思考计较来。  

皇帝真的是要自己与赵王齐心协力,抵抗匈奴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关键是要看自己怎么做。  

匈奴入侵,河北遭受威胁,汉军中没有比陈豨麾下的河北籍士卒更盼望着早日北上的了。他陈豨因缘际会得以统帅这样一支劲旅,还是要仔细想一想该怎么利用的?为自身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也许可以转投刘信。他与雍离、王平等人毕竟还是有些不同,手中可是有两万兵卒在手的。刘信若是个想干大事的,难道还会拒绝自己的投靠?  

但话又说回来了。皇帝之所以放心自己与刘信团结起来,不还是因为担心河北局势糜烂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吗?所以皇帝才会说放心他与刘信合流。因为皇帝不相信刘信能够单凭一丁点的人力物力,便能成功将匈奴驱逐。或者说并不愿意相信奇迹。  

但刘信创造的奇迹又哪里少了呢?这一次也未必不能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想来想去,陈豨只觉得心痒难搔,直到中途被一个黑衣人挡住了去路。  

黑衣人个子高挑,头戴圆形的箬笠,手持长剑,仿佛要与黑夜融为一种颜色。  

并没有废话,黑衣人拔剑刺了过去,陈豨只感觉胸口一阵冰凉,剑身洞穿了陈豨的心脏。  

长剑拔出,陈豨整个人也往后倒了下去。原本藏在胸中的权谋与计较随着心脏一起停止了跳动。  

黑衣人又融入黑夜之中。  

送走陈豨后,刘邦并没有睡觉,而是俯身在桌案上耐心等待着,直到田七闯入,心急火燎地报上了陈豨被人刺死的消息,刘邦再也坐不住,整个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陈郗死了?确认是他吗?”  

田七呈上了头颅,陈豨的头颅放在木匣之中,一张狰狞的脸瞪着探头过来的刘邦。刘邦确认是陈豨了,便挥手让田七把人头拿去。  

“咱们的人呢?”刘邦问田七。  

“被人杀了,与陈郗将军是一样的死法,被一剑贯穿了心脏!”  

刘邦气急反笑:“好啊!大军出发前,被人刺杀我军一大将。猖狂如此,刘信…”  

“不可能是刘信…”  

在刘邦的注视下,田七硬着头皮继续道:“首先,陈豨两面派,对陛下并非完全忠心,否则陛下也不会安排人假装刺杀陈豨?陈豨虽然与赵王有隙,但观赵王如今做派,大概会对陈豨采取拉拢策略。”  

刘邦听了,冷哼一声。其实不需要田七提醒,这些日子以来,刘邦对刘信的行动了若指掌。  

刘信一改从前孤傲作派,私下宴请张良、陈平、周勃、灌英、樊哙等人。若是以往,这些人对刘信那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但如今不一样了,刘信被封赵王,毕竟是一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