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退路(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叔孙通从怀中再次拿出了一份圣旨,朗声喊道:“楚王韩信听旨!”  

韩信没有想到还有单独给自己的旨意,但他毕竟不算是刘邦的臣子了,所以只是面相叔孙通,想听一听刘邦在诏书中说些什么。  

叔孙通却并不直接打开圣旨,却是要求韩信恪守君臣礼仪:“楚王既然想知道诏书中的内容,至少也该单膝跪下接旨吧!我可以担保大王不会失望。”  

韩信略微犹豫后,终于决定单膝跪下接受旨意。  

叔孙通念诵旨意道:“朕自受命以来,怀安顿天下之心。然虽然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仍旧国乱岁凶,百姓难宁。常言道,国难思良将。楚王韩信,国士无双,朕常闻之。为解百姓于倒悬,朕拜楚王韩信为大将军。军在内,朕制之。军在外,大将军制之,以讨不臣者。大将军楚王韩信领旨!”  

韩信一时恍惚,待醒过神来时,韩信发现自己接过了刘邦的诏书。  

看着手中的诏书,韩信又自己亲自读了一遍,与叔孙通所读并无半字差别。  

韩信随即笑了,与叔孙通道:“看来皇帝宁愿相信我这个叛臣,也不愿意相信他自己的侄儿!”  

叔孙通也说得很直白:“至少楚王没有与陛下争夺天下的资格。刘信有。”  

韩信道:“可是我已经先答应刘信往南方去。若是受了汉王的诏书,却是不义。”  

叔孙通嗤笑道:“若是真的有别的退路,楚王难道真愿意去南方瘴疠之地受苦吗?”  

韩信立刻摇头。即便身为楚人,韩信也对百越之地心存畏惧。  

但他既然背叛过刘邦,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询问清楚的。  

“皇帝对于寡人之前的背叛之举如何处置?”  

叔孙通道:“皇帝拜楚王为大将军,统领三军兵马,并不打算追究先前之事。只希望楚王能够戴罪立功,将功折罪!”  

韩信听了朗声笑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我若帮助皇帝打败了刘信,起步正是那追逐狡兔的走狗?射进飞鸟的良弓?皇帝凭什么认为我会答应呢?”  

叔孙通道:“只是因为看到了大王心中的不甘。臣在路途中听说,大王已经承认了睢阳之战,败于刘信之手。臣却并不这么看。若非皇帝已经收拾了齐地,楚王又何必着急撤军?若不撤军,睢阳怕已经落入楚王之手了!既然刘信可以借助大势取胜,楚王也未尝不能如此。因此,皇帝派臣来此,便是给楚王一个击败刘信的机会。”  

叔孙通看了一眼韩信脸色,见到韩信有所意动,乃加大了游说力度:“当然,选择权在楚王自己。但是狼狈前往南方,至少从史书中绝迹,还是指挥大军,立不世之勋,全在将军一念之间!”  

韩信喟叹道:“皇帝果然善于窥探人心。需要寡人帮助皇帝,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却有一个条件,我要皇帝立下毒誓,不许伤害刘信半分。否则汉家天下,也将如秦一样,二世而亡!”  

此言一出,将叔孙通吓个不轻。  

“楚王,何至于此?”  

韩信冷笑道:“没错,我便是要等着看他叔侄的好戏。皇帝若是许诺,我便孤身拜见皇帝。皇帝若是不允,韩信便继续往南去。如何抉择,请皇帝自决吧!”  

韩信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袒露了自己的心迹。叔孙通无奈,只得辞别韩信,回到了联军中。  

刘邦从叔孙通口中得知了韩信给自己的选择,破口大骂韩信半天,非要说韩信挑拨他们叔侄二人情感。但权衡之后,刘邦还是不得不立下毒誓,祭祀天地,向上天宣布,自己绝不做伤害宗室之事。否则汉家天下,二世而亡。  

刘邦这一番宣布,不明白的人还以为刘邦再次展现了自己的长者风范。但熟悉刘邦为人的张良、陈平却并不这么看。只是他们也不曾料到刘邦会有这么大胆的想法,敢让一个叛王来染指兵权。  

刘邦还是让叔孙通再次出使,给韩信送去了大将军印。  

韩信得知刘邦并不拖泥带水,作出了承诺后,当下也果真孤身一人前往了刘邦军中,正式拜见了刘邦。  

刘邦在中军营帐中接见了韩信。  

以前,刘邦只是听说了韩信的事迹。刘信虽然对韩信多有美言,但毕竟未见过真人。这次见到韩信,刘邦与韩信谈论兵法,只觉得心中原本的诸多疑问都豁然开朗了。  

刘邦更是设宴款待韩信,邀请张良、陈平等一班心腹作陪。  

酒酣耳热之际,刘邦询问道:“楚王认为当今天下,谁最为知晓兵事?”  

“我…”  

韩信直接指向自己,并不在刘邦意料之外。  

“那第二通晓兵事之人呢?”  

“项王。”  

韩信这话却引起了许多不赞同。  

樊哙道:“不见到吧。武平侯…”  

樊哙还未有说完话,刘邦却又往下问了下去:“第三呢?”  

“第三是陛下。”  

刘邦听了,虽然觉得受用,但还是有些心虚的,笑道:“大将军也会说奉承言语了呢。信哥儿的军事才能当在朕之上。”  

韩信却侃侃而谈道:“陛下妄自菲薄了。陛下当初在汉中,能够进军关中,夺占三秦之地,之后出关与楚争夺天下,以示天下形势。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韩信夸奖完刘邦,又不忘嘲讽刘信道:“至于刘信虽然在河东也搞得有声有色,但不过是小打小闹,附陛下骥尾罢了。”  

韩信毫不客气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