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而李承乾则不可避免地会和李泰在宫中争夺圣宠,那是,他自然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跟李二学习处理政务、学习真正的为君之道!  

他们兄弟二人会工于心计、你来我往,甚至是互相陷害,随着他们之间斗争的白热化,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过激的手段,直至两兄弟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走上兄弟阖墙、起兵造反的不归路,而李二对于这两个儿子也会由最初的喜爱变成反感,直至最后彻底死心!根本不会有如今兄弟和睦、父慈子孝的一幕!  

说到底,还是李泽轩这只来自于一千多年后的“蝴蝶”,将李泰、李恪、李承乾等人给带偏了,将大唐历史给带偏了!  

“陛下,萧尚书求见!”  

正在这时,一内侍快步走了进来,对李二拱手道。  

“萧瑀?”  

李二眉头一皱,随即释然,他笑道:“宣他进来吧!”  

“喏!”  

内侍领命而去。  

李二这时对李承乾笑道:“三日前,朕在早朝上和萧瑀说三日之后,会为来长安城集训的各地府兵精锐解决军资问题,今天正好是三日刚过,他此时进宫,八成是为了此事!”  

“儿臣相信此次募捐大会,小轩定能为朝廷凑够足够的军资!”  

李承乾笑了笑,然后拱手道:“儿臣还得去给母后问安,便告退了!”  

一会儿萧瑀要和李二商议政事,他呆在这里并不方便!  

“嗯!去吧!”  

李二点了点头,转身又回到了上首的龙榻之上,李承乾拱手告退。  

“额…见过太子殿下!”  

门口处,萧瑀刚踏进甘露殿,便遇到了李承乾,他有些猝不及防,待反应过来后,他连忙拱手行礼道。  

“萧尚书不必多礼,父皇就在里面,您快去吧!”  

在外人面前,李承乾又变成了那个温文尔雅、令人如沐春风的大堂储君,他向萧瑀点头致意道。  

“是!”  

萧瑀点了点头。  

李承乾则转身离去。  

“老臣见过陛下!”  

快步来到甘露殿,萧瑀向李二躬身行礼道。  

“呵呵!萧爱卿免礼!”  

李二摆了摆手,待萧瑀直起身子后,他淡淡道:“这才刚下早朝,萧爱卿去而复返,找朕所为何事啊?”  

“回陛下,老臣方才在宫外听到了市井传言,并看到了今日的《大唐日报》,事情紧急,便入宫再次求见陛下!”  

萧瑀拱了拱手,他从袖中掏出报纸,对李二道:“敢问陛下可曾看过今日报纸?”  

李二点了点头,既然确定了萧瑀去而复返的目的,他便不再跟萧瑀绕弯子,而是直言道:“嗯!承乾方才拿给朕看过,萧爱卿此来是为了报纸上面写的炎黄商会募捐大会吧?”  

萧瑀微微惊讶了一下,他拱手道:“正是!三日之前,陛下和臣说十五万各州府府兵精锐的军资问题三日之内可以解决,莫非说的就是这种方法?”  

李二点了点头,道:“不错!萧爱卿以为如何?”  

“这…”  

萧瑀神情微滞,他拱手道:“陛下是要听实话,还是假话?”  

李二闻言忍不住皱眉道:“自然是实话!”  

萧瑀犹豫片刻,拱手道:“陛下,老臣认为《大唐日报》上所说的募捐大会,并不能解决十五万大军的军资问题!因为按照告示所说,这募捐大会所邀请的皆是各地富商,而商人重利,如今让他们无偿地为朝廷捐献钱财,他们如何愿意?  

不过老臣认为,这募捐大会也未尝没有可取之处,只是邀请对象不妥。而今大唐正处为难之计,陛下为何不下旨让各地豪绅捐资、来补充国库呢?”  

说到底,士农工商的阶级理念已经在萧瑀的心里根深蒂固,在他眼中,商人都是奸猾的、重利的、而且一毛不拔的!  

“哼!各地豪绅?”  

闻言,李二忍不住冷笑一声,道:  

“萧爱卿,让各地豪绅捐钱,还不如让富商捐钱!先前的崔家和郑家,他们哪一个不是家缠万贯?但他们哪一个不是为富不仁?想从他们身上得到钱,简直比登天还难!除非朕下旨直接派军明抢,但那样一来,朕这个一国之君与土匪又何异?  

据朕所知,而今民间商贾皆已炎黄商会为首,先前的暖唐基金会,不也是永安侯带着炎黄商会发起的吗?如今呢?暖唐基金会已经募集善款无数,帮扶贫困百姓无数,在民间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这正是用你所看不起的商贾的钱换来的局面!  

此次炎黄商会发起募捐大会,长安以及长安周边的富商响应积极,两日之后的募捐大会,朕相信一定能凑到足够多的军资!”  

大唐本就是一个非常开明的朝代,而李二也是一位难得的开明之君,这一年多来,在李泽轩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李二对于商贾的态度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直接让他改变对商贾态度的便是暖唐基金会!因为为暖唐基金会捐款的主力便是商人!  

当初那些富商们动则万贯地给暖唐基金会捐款,不管他们是不是“作秀”,但都颠覆了“商人重利”这个传统理念!  

李二其实跟李泽轩的想法一样,他们都想借着这次的募捐大会,打天下士绅一个脸!让天下人看看,到底是商人重利,还是豪绅为富不仁!  

“陛下,这…”  

见李二拿当初的清河崔家和荥阳郑家说事儿,萧瑀顿时哑口无言,因为这两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