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悬棺洞(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公明接下来告诉张道陵说,太上老君请他去听讲经。  

张道陵问赵公明讲经的地方在哪里,赵公明回答了一句:“漂游于天国,相会在玉局”。  

张道陵理解不了,于是又踏上了寻找太上老君之路,经过多年的辗转之后,张道陵想到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便来到了四川。  

他在四川一路寻访太上老君,一路行医治病和传播道学。  

又过了三十六年,太上老君终于再次降临,并且大地也裂开了,冒出一座玉局壇。  

太上老君在此向张道陵传说道经,并命他创立道教。  

根据《神仙传》的记载,后来张道陵与两个徒弟白日飞仙而去了。  

之后,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子张盛迁居到龙虎山,此后世代以“龙虎山张天师”自居。  

海云天讲完这些,又神色有些希冀的说道:“这老道能炼制龙虎丹,那可是仙丹,如果能得一枚龙虎丹,可比得上苦修十年,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只为求一场机缘,可惜…千金易得,一丹难求。”  

海云天说这些话,神色炙热,就跟自己吃过龙虎丹一样。  

“你吃过?”  

楚箫只是随口一说,他对传说中的龙虎丹很好奇,真的如传言中的那般,具有奇效不成?  

不过,对于楚箫质疑,海云天明显当真了,“我爷爷吃过。”  

楚箫还真的意外,龙虎丹这种东西,竟然真的存在?  

“别用那种眼神看着我,我说的是实话,我爷爷真的吃过龙虎丹。”  

“当年,我爷爷就曾经来过龙虎山修道,在这山上,一呆就是五年,最终弄到了一枚龙虎丹,才下了龙虎山。”  

海云天丝毫没掩饰,我爷爷就是来搞丹药的这个事实,反而话语之间还有些自豪。  

从古至今,可没几个人真的吃过龙虎丹,不用说吃过,连见都没见过。  

他爷爷有这个本事,虽然是死皮赖脸求来的,可也不知道羡慕死多少人。。  

“效果怎么样?”楚箫问道。  

“效果很好啊,不是说了吗,顶得上苦修十年。”海云天信誓旦旦。  

“不过啊,那个老道说了,如今这些秘法早就在他师父那一辈失传了,也不知道真假,反正从他这一代开始,就没见他炼过丹药,更加没人吃过这种东西,只知道他道讲的好。”  

海云天这样说着,却是不以为然。  

听道,他没那个悟性、耐性,懒得去悟。  

但好歹来一次龙虎山,当然要去亲眼见一见,这传说中的老道。  

所以海云天来这,就是来看热闹的。  

一路朝着正一观的道观上行去。  

该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  

这里,也是道教著名宫观之一。  

而陈生所在,仅仅是其中一处,即为正殿五间的其中一间。  

不仅楚箫和海云天在往老道住所行去,还有许多武道强者,都在朝着正一观而去,老道讲道,是有固定时间的。  

沿着卢溪河顺流而下,两岸的千尺绝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  

“这些就是著名的龙虎山悬棺,在古遗迹中很出名,至今没有破解到底是怎么来的。”  

看见这些悬棺,似看出楚箫的疑惑,海云天对楚箫解释。  

见过悬棺的人,第一感觉都是特别的神秘,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怎么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  

这个问题也是悬棺千古之谜的核心,大家提出了种种猜测,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  

然而这些方法似乎都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个谜中之谜。  

这个悬了几千年的悬棺悬谜究竟何时能揭开?  

一个秘密的揭开引发了更多的神秘。  

这些崖墓的主人是谁?  

这些棺木又是怎样被放上去的?  

“不知道这悬棺的主人是谁,鬼斧神工。”  

楚箫说道。  

海云天也深有同感点头道:“确实。”  

“龙虎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洞里面藏着无字天书和金银财宝。  

但是,由于这些洞穴都在距离水面20米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因此人们无法上去看个究竟。  

数十年前,一些风化后的木板掉落,洞里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龙虎山悬棺原来,这是一种崖墓葬。  

随着更多的封门板跌落,越来越多棺木重见天日。  

有的是群葬,一个洞穴放置了十几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独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选择了朝阳的一面。”  

“难道这么多年,不曾有人进过洞穴探索?”  

楚箫好奇问道。  

这种地方,肯定被六扇门关注,不可能一直放置,难不成有别的秘密不成?  

“最晚的一次是十年前,六扇门就成立了专门的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队。”  

沿途走向老道道观路上,都是悬棺。  

海云天似乎对这些悬棺非常感兴趣,颇有研究,说起来目光中带着兴奋之色,停不下来。  

“按照“北孔(孔子)南张(张天师)“的说法,曾是张天师修炼宝地的龙虎山就是我华夏道教的发祥地。  

龙虎山的区域内,一共有99峰、24岩,蜿蜓流淌于群山之间的是水色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