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4章观天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紫阳圣宗是太乙门的老邻居加老对手,太乙门要在对方手底下争夺生存空间,这是不死不休的生死之争。  

太乙门灭亡紫阳圣宗,算是了结了这场持续多年的纷争。  

九玄阁早就灭门不用多说了。  

其余圣地宗门之中,和太乙门仇怨最深,最为敌视太乙门的,非观天阁莫属。  

据说,  

观天阁本是遍布灵空仙界诸多大世界的庞大势力,钧尘界的观天阁只是一处分部。  

当年观天阁派出真仙天辰子前来钧尘界。  

天辰子和其他几位真仙一起征服了钧尘界,然后建立起了钧尘界的观天阁分部。  

钧尘界和灵空仙界的联系中断之后,这处分部也和总部没有了来往。  

观天阁自命是天道代言人,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作为宗门信条。  

当然,观天阁所谓的天道,  

肯定不是钧尘界的天道。  

到底什么才是天道,  

全由观天阁修士说了算。  

观天阁修士那种自命不凡、高高在上的行事作风,  

让其它圣地宗门的修士都看不惯,更何况其他修真者。  

太乙门开山老祖来到钧尘界,开创太乙门这片基业之后,太乙门一度发展的十分不错。  

太乙门开山老祖一直到坐化都不过是一名元神真君,但是教导出来的徒子徒孙不错。  

太乙门曾经一度发展成为拥有返虚大能的强大宗门。  

可惜后来不知道怎么触犯了观天阁,被观天阁灭门。  

这是太乙门和观天阁仇怨的由来,这是灭门的血仇。  

孟章重振太乙门之后,和观天阁有过多次争斗。  

孟章当年在天地深处的时候,试图找出太乙门前辈返虚留下的阳神烙印,将其复活,却因为当时的异变,未能如愿。  

作为太乙门的中兴之主,孟章觉得自己有责任了结太乙门和观天阁的恩怨。  

而现在,  

正是一个大好时机。  

选择观天阁作为目标,既可以报仇雪恨,又能对升阳真神有一个交待。  

其它圣地宗门和家族之中,  

镇海殿是盟友海灵派的大敌,  

和太乙门恩怨不多。  

御兽门之流,更是和太乙门瓜葛不多。  

以前各大圣地宗门一起打压太乙门的时候,御兽门也只是随大流,并没有特别用力。  

孟章本人对御兽门的观感不错。  

孟章为了将来考虑,也确实不宜将六位真仙全部得罪到死。  

只有观天阁这种反正和太乙门的恩怨不可能化解的势力,他才会下死手。  

选择好了目标之后,孟章就开始行动了。  

太乙门修士目前最为主要的目标,还是确保领地完好,不出问题。  

太乙门上下这个时候本来就忙得不可开交,实在不宜抽调太乙门的人手。  

再说了,观天阁远在中土大陆,以钧尘界目前的情况,出动修真者大军劳师远征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孟章干脆不用太乙门出兵,决定只是自己独自出手。  

孟章突破到了真仙的消息暂时还需要保密。  

其他外人都以为太乙门勾搭上了一位陌生的真仙。  

至于这位真仙是谁,和太乙门的关系有多么亲近,其它势力不管如何探查,都暂时得不到答案。  

孟章突破真仙的时间很短,在修为方面从来没有懈怠过。  

他几乎是抓紧所有时间努力修炼,  

在真仙之路上面走的非常顺畅。  

无论是来自太一金仙的传承,  

还是他后来获取的一些关于真仙修行相关知识,对他都很有帮助。  

孟章的真仙境界已经彻底稳固,  

已经可以自如的施展真仙级别的力量。  

虽然当年突破真仙的时候太过仓促,准备不足,导致他暂时无法拉开和普通真仙之间的差距。  

但是他毕竟是根基雄厚之辈,又有着高明的传承。  

他此时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真仙,而且在新晋真仙之中,都不算是弱者。  

尽管还没有来得及修行仙术神通,可是真仙该掌握的常规手段,他基本上都已经掌握。  

这些年里面,他已经将风火阴阳扇这件伪仙器彻底炼化。  

他没有见识过真正的仙器是什么样子。  

在他看来,风火阴阳扇神妙无比,完全配得上他一身修为。  

估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风火阴阳扇都是他手中的一件大杀器。  

孟章也是晋升真仙,获得了古月凌青传授的特殊法诀之后,才能发挥出这件伪仙器的真正作用。  

风火阴阳扇目前最大的作用,就是相当于让孟章多了一尊真仙级别的身外化身,方便他行事。  

当然,风火阴阳扇毕竟不是他真正的身外化身,远没有太妙那么玄奇。  

孟章还是和往常一样,端坐在太乙门山门之中。  

他祭起风火阴阳扇,将其化作一尊风火巨人。  

这尊风火巨人飞上高空,向着观天阁方向赶去。  

钧尘界越是接近彻底毁灭,各方面就越是混乱。  

钧尘界现在的空间规则紊乱无比,空间障壁无比的脆弱。  

在钧尘界大部分地方,都有可能突然出现空间裂缝,或者刮起空间风暴之类。  

这除了让钧尘界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之外,也为修士们施展空间神通增加了许多障碍。  

就算是真仙级别的强者,要想在钧尘界穿梭空间,或者进行空间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