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明报创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今天是上海滩最新报刊《明报》正式开业发售的日子。  

作为报社的创办人,叶劲东一大早就赶到了位于闸北西角的《明报》总社,主持发行事宜。  

叶劲东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开办公司,最主要原因是租金便宜,距离附近的印刷厂也比较近,另外作为报社主人,叶劲东还在附近很是贴心地为职员安排了免费食宿。  

要知道这个年代的公司可没有“免费食宿”一说,更没有职工福利之类,大多数都是给你发多少工资,然后你自己掂量着生活。  

可以说,叶劲东这种为职工免费办理食宿,深得人心。  

尤其作为叶劲东聘请来的报社主编周继申老先生,作为上海滩文化界名人,更是对叶劲东的这一举措赞不绝口。  

周继申今年五十三岁了,在上海滩文化界德高望重,深通西洋和中华文化,尤其在报刊创办方面,更是很有经验。  

叶劲东为了开办《明报》,也是三顾茅庐,并且重金聘请,这才让周老先生担任报社主编这一要职。  

事实证明叶劲东做的很对。  

在上海滩想要办报纸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文化界更是倾轧严重,文人相轻,报刊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舆论阵地,大家都在上面唇枪舌剑,以至于很多报社办不了多久就会倒闭,要么就被政府查封,再不然就连开办都难。  

周继申被叶劲东聘请之后,叶劲东直接在后面给予资金,外面应酬交际的事情全都交给老先生来处理。  

周继申交游广阔,不管商界政界还是文化界,全都有深厚的人脉。  

叶劲东把周继申推出来充当《明报》的门面,还有“吉祥物”,很快招揽了一大批办报的人才,像副主编刘亚子,沈东平等等,都是上海滩文化圈的名人。  

由这些名人坐镇,《明报》还没正式发行,整体逼格已经提升不少。  

此时,叶劲东正陪着周继申老先生在《明报》办公室商议发行量和报纸定价的事宜。  

按照周继申所说,现在上海滩的文化普及程度还不高,人民群众的识字率也有限,因此发行量不宜过大。  

再加上上海滩的物价最近不怎么稳定,尤其通货膨胀太大,所以报纸的定价也不宜过高。  

对于周继申所提出的这些要求,叶劲东统统接受,主要原因是叶劲东真的不懂行情。  

何况,与周继申打交道这么久,叶劲东也看出来这老爷子是个实干家,不像一些文化人假清高,不喜欢把牟利挂嘴边。  

周继申甚至和叶劲东一起分析过李寿民的文章,认为他撰写的《蜀山奇侠传》会成为报刊武侠连载小说中的爆款,要求叶劲东和笔名为“还珠楼主”的李寿民最起码签订五年的长约,把李寿民牢牢捆绑在《明报》这辆战车上,免得到时候李寿民走红被人挖走。  

“文人虽然重风骨,但稿费给到位,他们也是会飞的!”  

就是周继申的这句话,让叶劲东对他更加看重,知道这位老爷子不是一位只读死书的老学究,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  

“叶先生,你把这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我来决断和处理,就不把怕我把你这报社给搞垮?”  

在商谈完这些重要事情之后,周继申笑眯眯地问叶劲东道。  

“您老是我请来的!我虽然在办报纸方面没什么经验,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至少我还能做到这一点!”  

叶劲东这番回答让周继申很是满意,也让周继申越来越喜欢眼前这位做事雷厉风行的年轻人。  

并且,叶劲东对他委以重任,使得周继申不但不觉得劳累,反倒有一种老而弥坚的成就感!  

上午九点整!  

上海滩《明报》创刊号正式在上海滩各个书摊,书店,以及其它场所发售!  

这个年代的报刊杂志想要销路好,都会增设一些风月版,还有一些八卦版,与未来香港的报刊杂志差不多。  

叶劲东也深谙此道,因此在创办《明报》的时候就设立了两大板块,娱乐版,还有时政版。  

李寿民化名“还珠楼主”撰写的《蜀山剑侠传》就在娱乐版刊登。  

除此之外,娱乐版还包括万象,尤其在“万花筒”栏目中更是刊登了很多有趣的中外新闻趣事,明星八卦,其中包括女明星阮玲玉,蝴蝶等人的艳情故事。  

叶劲东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是他来的那个时代可是娱乐泛滥,也让叶劲东明白了,凡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就都是好故事,管它是俗是雅!  

事实也证明了这个观点,上海滩的人民群众先不说文化素质高低,他们对报纸的渴求不单单是解决信息需求,更多的是猎奇心理!  

另外,为了满足那些不识字顾客的需求,叶劲东还另辟蹊跷地加大了漫画专栏的幅度,让无数喜欢看故事却又读不懂字的顾客,通过连载漫画也能明白故事在讲些什么。  

如此一心一意为读者为顾客着想,再加上叶劲东铺天盖地的宣传,甚至买下对手的报纸头版头条来宣传自己的报纸!  

这还不算,叶劲东更是花费了数千大洋,走人海战术,几乎雇佣了上海滩所有的报童来帮忙销售《明报》。  

如此重大力度的投资,还有宣传,使得《明报》当日,单单闸北区就突破三千份!  

三千份看似不多,可是在这个文盲还占大多数的上海滩,一个地区的报纸销售能上一千已经不错,何况三千?  

如果再统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