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六章 过山车(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概是因为性情相合,家庭环境比较相似的原因,或许还因为宁卫民自己也是看不得上峰昏聩的刺儿头。  

他对这个为了全厂的工人,敢当着官老爷的面掀翻桌子,勇于站出来挑大梁的程志。  

仅从李处长的嘴里有个耳闻的时候,就很有好感。  

程志努力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带着全厂工人闯出一条活路的样子,无疑像极了宁卫民自己的影子。  

尤其宁卫民还挺佩服这小子贼大胆的。  

没想到他竟然像踢狗撵鸡一样,从厂子踹走了那些官老爷们,干出了连他自己都不敢干的事儿。  

虽然程志此举实在莽撞,属于为自己埋祸的不智之举,但也着实的让人感到痛快!  

而且说实话,皮具三厂被弄成了这个样子,根本不用多么详细地去了解,谁都清楚这些官老爷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如果从这个厂子当时马上就要濒临倒闭的危机情况来说。  

程志能如此快刀斩乱麻地搬掉头上的几座大山,消除这些注定会跟自己捣乱阻挠的旧有势力,也不失为一种果决的正确决策。  

起码会让厂子的改革去掉最大的掣肘,对皮具三厂的前途而言,其实是大有好处的。  

否则有这些人在后方跟他捣乱,厂子是否真能在他的带领下如愿从困境中突围,还是未知之数。  

然而程志身上唯一欠缺的,就是还不够精明,没有替他自己未来多做考虑而已。  

不过这也同样能说明这个人性情直率,有公义心,反倒更值得托付和信任。  

而他身上的这些特质,当真正见面后,宁卫民从程志的外貌上就能清楚感觉到。  

因为这家伙一点都不像个一厂之长。  

无论握手时感觉到对方手心厚厚的老茧,还是一身朴劳动布的工作服,都能说明他身上没有失去劳动者的质朴本色,没有脱离群众。  

本质上仍旧是个奋斗在一线,只是个带着大家用劳动换饭吃的工人而已。  

再往高了看,顶多也就是个车间主任或是工长的模样。  

不过这并不是说,程志完全不具备当厂长的素质,缺乏经营的头脑。  

他和那些无知且傲慢的大厂厂长可完全不同。  

至少对于宁卫民这个主动找上门来的甲方,还有作为引荐人的轻工局李处长。  

他表现出了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乙方见到大客户后最正常的反应。  

那真是心生无限的惊喜,怀揣莫大敬意啊。  

因为自知待客条件寒酸,他当机立断自己掏腰包,派人火速去买了好茶好烟。  

甭管宁卫民和李处长抽不抽,喝不喝,这就是一种态度。  

而且对于商量的正事,他也极为认真。  

看图纸的时候,把厂里最有本事的几个老师傅都给找来了。  

他亲自带着这几个人认认真真的合计了好一会儿,统一了意见,才给宁卫民和李处长做出了回复。  

说拉杆旅行箱中的基础款,他们厂应该可以做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只是拉手部分的部件,不是他们厂擅长的。  

要想保证质量达标,恐怕必须得添置新设备,或者去找其他厂外包才行。  

而这可能会影响成品率和制造成本。  

所以他们报价最初要高一点,是每个拉杆旅行箱四十八块钱一个。  

如果日后发现制作成本有可能降低,双方可以对制造价格重新协商。  

并且因为厂子小,又是上马一个全新项目,他们在产能工效方面也有点没底。  

恐怕需要试制几个样品出来,才能真正估算出每个月的大致产量来。  

因此恐怕要请宁卫民耐心等上几天,才能给他最终数据。  

总的来说,初次接触,这个程志给宁卫民留下的,是一个实诚、敢干、诚恳、严谨、务实的印象。  

为了厂子,他无比热切地想要拿到宁卫民的订单,但自知技术实力和设备方面又有些不足。  

于是担心宁卫民嫌弃他们,价格给的很实在,比那几个大厂低了差不多十到八块钱。  

而且还为彼此的讨价还价留有了一定余地。  

以他的学历和家庭环境,能在谈判中有这种表现,已经相当出色了。  

其实按常理来说,程志所呈现出的几种特质,绝不该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实诚的人往往胆小,严谨的人进取心又不足,反过来胆大的人想得少,办事也难免毛躁。  

但这其实一点不矛盾。  

要知道,在特殊时代里,生活的困苦和生存的需要,是完全可以把人给活活逼到这一步的。  

否则战争年代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战斗英雄呢?  

这就是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干脆这么说吧,在所有已经考察过的厂子里,宁卫民对程志这个负责人是最满意的。  

再加上他对厂里几个老师傅的观察,发现在他们在拉杆旅行箱的箱体制造上都谈的头头是道,大结构上没有什么技术和工艺方面的障碍。  

因此几乎当场就决定要把自己的订单交给这家皮具三厂了。  

甚至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打造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稳定可靠的货源。  

他很原意在这家厂子生产力不足,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给他们多一点时间。  

又或是主动为他们雪中送炭,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和规划方向的指点,以便他们尽快壮大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