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吃主儿(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别看大家年年都过春节,可很少有人知道,至今为止,“最早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就发生在1966年的1月21日。  

而“最迟的春节”是两个并列冠军。  

分别是1920年的2月20日,和1985年的2月20日。  

最早和最迟之间,几乎整整相差了一个月。  

然而根据历法计算,这仍不算是极致。  

因为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  

实际上2319年2月21日,人们才会迎来真正的“史上最晚春节”。  

这么一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目前已知的最早春节和最晚春节几乎都发生在二十世纪之内。  

这也就是说,宁卫民的一生里,既赶上了1966年最早的春节,也巧合的遇到了第二次发生的最迟春节。  

这实在是一件相当有幸的事儿。  

或许,这种两极差距,  

也可以看做“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既预示着本世纪的共和国必定要走出复兴之路,我们的国运将会完成衰极而盛的转变。  

也同样符合宁卫民本人在发生的人格转变。  

同样有意思的是,  

作为乙丑年农历新年这个特殊时间点播放的电视剧,《八仙过海》这四个字也如同算命一样的准,恰如其分的概括了这一年的特点。  

要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1985年其实已经走到了改革的重要关口,走到了不得不闯价格关的关键时间点,自然就成了许多人不甘寂寞,各显神通的一年。  

不过反过来也得说,1985年也一样是各种价值观冲撞、缠绕的一年。  

在各阶层中,价值的失衡和迷惘也不可避免,同样是令人感到忧心的现象。  

就拿個体户来说吧,他们赚钱归赚钱,如今的万元户甚至已经不够看了。  

最先干起来的一拨人,有了几年卖方市场的积累,手里趁个十万八万的主儿不在少数。  

个体户们对政策风险的顾虑也越来越大。  

没错,国家改革开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确定的。  

可发展到什么程度,允许怎么做,还不清楚。  

个体户们的生意已经做到这份儿上了,想要往大了继续做是惯性。  

可前景偏偏看不到,心里着实害怕呀。  

雇工不能超过七个人的警戒线,就像吊命绳一样,牢牢的勒着个体户们的脖子。  

但要说不往前走了,就这么老实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也不会甘心。  

所以对于个体户们来说,这种心态上的压力特别大。  

比起资金的压力,体力的压力,还要大的多。  

于是乎,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就导致了一些特殊的商业现象出现。  

1985年的1月,五六个浙(将)人头一次来到了京城。  

在老家,他们都是做布料批发生意的。  

除了每个人身上都带了万把块钱不等,他们还有个共同点。  

那就是因为老家的“台会”倒了,有些人又眼红他们做生意做得大,借机落井下石。  

他们便不得不带着仅有的资产来京避祸躲债,  

顺便找找发财的路,看看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些人的思路很简单,小地方的人少,生意不好做。  

只有大地方,走的货量大才能迅速挣到钱,把在老家欠下的债务给还上,所以他们就相中了首都。  

不用说,他们来京后的第一件事儿肯定就是找经营场所。  

他们有的人相中了大前门,有的人相中了虹桥。  

这两处,此时都有了一些绿铁皮的散摊儿在招人,是政府为促进搞活经济设置的。  

这些浙(将)人就主动跑到了工商局去问,“外地人能不能来?”  

工商的人回复,“外地人可以租,但得有外出证明。”  

几个浙(将)人常年做生意的,这个证明自然是有。  

只可惜当他们拿出来后,却发现因为一个小小的偏差,并不管用。  

因为他们的证明抬头上写的是“外省”,而不是“京城”。  

工商的人说,差一点都不行,必须回去重开。  

就为这个,几个人发现没法在城里做生意了。  

这地方再好城里管得严啊,这不成。  

于是大家一合计,他们都是躲债出来的,哪儿敢再跑回去?  

恐怕必须得去偏僻的地方才行。  

还是城外好,真要有个万一,比如说日后生意做大了挨查或者有了纠纷,要跑也方便点。  

为此,他们就随便上了个17路车,乘了几站在木樨园下车。  

说实话,完全是随机的,就是从公共汽车里看着房子已经变成了农民的瓦房他们才下的车。  

下车后,他们也是边走边问,先找到了海户屯4号。  

没想到误打误撞,运气不错。  

一进去就是个倒服装的仓库,那是个京城个体户租的。  

再一打听,房租也不贵,差不多十平米才五十块的月租。  

只是人家房主说这儿没地儿了,又给他们介绍到九号。  

就这样,挨个传来串去,这五六个人当天全在海户屯租着了自己需要的房子。  

没有人能够想到,他们在这儿一待就是几十年。  

更没有人会想到,连他们老家的亲戚朋友们,在往后的十几年里,也几乎全因为他们在此地落户,都跟着迁到了这里做服装生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