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答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应该说,如果要按照正常情况,宁卫民绝不会上这个当。  

他跟老爷子都这么熟了,再连点话音都听不出来,那不傻透了吗?  

可今儿谁让他没睡好呢。  

大概是缺觉影响了智商的发挥。  

他就没转过这根弦来,本能的一口应下。  

“好好,赌了赌了”。  

然而这样的知识可是老爷子的强项啊,还能有他的好嘛。  

结果就是真崴泥了。  

别看康术德提出的问题简单,宁卫民还真就回答不上来了。  

老爷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舞狮里的狮子为什么爱耍绣球呢?真正的狮子谁见它耍过球啊?马戏团也没有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跟着第二个问题是,“我国的传统狮子为什么要守着大门呢?庙宇、宫殿门前都是一对石狮守门,可现实世界里从没有真狮子看大门的。而且石狮胸口还有铃铛,这又是怎么回事?”  

好家伙,别说宁卫民憋红了脸,哑巴一样没了词儿,就连旁边看热闹的罗广亮也有点犯傻。  

而且还必须得说,就这俩问题,还真把两个年轻人的好奇心给激发了。  

就连罗广亮也不看舞狮了,把注意力全放在康术德和宁卫民的身上,等着剧情演变,揭晓答案。  

只唯有边大爷似乎是知根知底,嘿嘿直乐不说,还敲边鼓。  

“卫民啊,答不出来了吧?愿赌服输,赶紧掏钱给你康大爷买酒喝。交了学费,你就知道了。”  

于是宁卫民也不硬撑了,他倒是痛快,坦荡掏钱,嘴里还说着漂亮话呢。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我就知道一准儿得输给您。谁让您是师父呢,这不丢人。不过我也不傻,该掏的钱我早就给完了,今儿兜儿里就这么多了,几十块。您可甭嫌少。”  

康术德则毫不客气,伸手把钱接了过来,还穷横穷横的说。  

“便宜你小子了。”  

可跟着对边大爷就换了个笑脸,完全是一副同盟者的态度。  

“老哥,咱俩算是有一个月酒钱了。你一半我一半啊。”  

当然,这俩老头儿乐归乐,随后也确实揭开这个谜底。  

那是绝对是让人猛一听,都会感到匪夷所思,无法置信的一个字儿——狗!  

“啊!不可能吧!您逗我呢?”  

“就是,狮子是狗?胡说吧?怎么可能哪!”  

别说宁卫民了,连旁观的罗广亮都情不自禁一起抗议。  

他们谁也不敢相信这答案是真的。  

但边大爷还就是一口咬定了。  

“你们别不信,过去但凡参加过走会的,常逛庙会的,谁不知道?不信,回头你们问问那舞狮带队的老师傅去。要不回头问问六七十岁的老人,保准儿错不了。”  

此外,康术德也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把理由依据都一一摆出来。  

敢情据老爷子说呀,这舞狮分为北狮和南狮。  

北狮的起源是在北魏时期,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南狮则是唐宋时期由北方传入的,从历史上看,就要晚上许多了。  

北狮与南狮在造型上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北狮重形,南狮重意,北狮形象,南狮抽象。  

可为什么无论北狮,还是南师,又或者坐镇庙宇殿堂的传统石狮,全都与真的狮子形象相差甚远呢?  

这件事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本土文化里,早先并没有“狮”这种东西。  

“狮”的本意,也根本就不是指近代人所了解的那种非洲狮子,而是指佛教里专司守门的神兽。  

“金毛狮子蓝毛犼”这句话,不少人听说过。  

其实这两种动物同样都是虚构的,属于抽象概念,并没有真实的原型。  

完全是因为北魏佛教兴盛,才会把这两种虚构神兽带入中原。  

可这么说的话,问题就又来了。  

世上既然没有这种东西,我们又得造像,那该怎么办呢?  

没关系,可以借物来想象。  

大概是唐朝,有斯里兰卡的商人,把哈巴狗引入了我国。  

于是后来我们的工匠就结合了这种狗的形象,再加以想象,如同我们的麒麟和龙一样,造出了这个“狮”。  

也正因为这个,斯里兰卡在古代,就被我们称为狮子国、师子国、或是僧伽罗。  

后来经过元朝洗礼,“狮”的形象变得愈加粗旷、写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传统狮子威风与可爱并存。  

会玩球,会守门,甚至还有小狮子跟着的原因。  

说白了,我们的传统之“狮”,原型就是斯里兰卡来的哈巴狗,压根与非洲的狮子无关。  

而近代的狮子概念之所以会形成。  

倒是因为有国人亲眼看见这种英文名叫“Lion”的猛兽之后,觉得形象很威猛,认为更像叫做“狮”的护法神兽。  

才会反过头来,牵强附会到我们的传统狮子形象上的结果。  

否则,这非洲狮子还不定被我们叫做什么呢。  

一前一后,这样的因果关系,可是万万不能搞错的。  

另外,从英语的角度也能解释清这个概念。  

我们国家虽然把石狮子译为StoneLions。  

但在英语中,石狮子原本就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名字——FooDogs。  

这里的“foo”就是汉语“佛”的音译。  

所以我们的传统石狮在西方的正名是“佛狗”。  

毫无偏差的解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