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大舞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一百二十章大舞台如果说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古玩市场就像被一场改革春雨浇醒的小苗。  

必须在土壤中蛰伏自己脆弱的根系,只能通过一点点的吸取养分,逐步成长的话。  

那么与之相反,这个时期的邮票市场就如同杰克种下的魔豆一样。  

是充满蓬勃生机,肆无忌惮地发展,迅速壮大起来的。  

事实上,只要对收藏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最早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起来的收藏品种。  

既不是古董或字画,也不是古籍或翡翠,而是邮票。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那当然是有原因的。  

而且这种有价票证,既便于携带,也利于交易。  

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在我国文化单一,经济不够发达时期。  

因为买个瓷器最少几元钱,买幅书画要十几元。  

印石、玉器、铜器、古籍、红木家具、文房四宝,想当哪一样玩物的藏家都所需不菲。  

唯有邮票,几分钱即可购得。  

甚至跟熟人索要信封上寄来的盖销票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那么这种嗜好天然就具备亲民属性。  

而且改革之前,我国银行利率向来很低,购买邮票却是同样能获得超额收益的。  

像著名的“祖国山河一片红”、“梅兰芳小型张”,以及“黄山”、“蝴蝶”、“金鱼”、“菊花”和“牡丹”这些众所皆知的优秀票种,价格全是常年上涨。  

以持续、稳定、惊人的回报率,让人们形成了一种“买邮票可以发财”的思想。  

所以集邮很容易就可以成为当时让人们趋之若鹜的投资行为。  

偏偏这种投资还因为邮票体量小,承载资金量小,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  

再说邮票也不像粮油票证、工业票证那样关系到国计民生。  

甚至就眼下的国情来说,邮票的价值增高,不但没有危害性,反而还有利于邮票的发行。  

因此这种投机炒作几乎从不会受到官方的干预。  

政府要管,那也就是治理一下公共秩序,管管由此引发的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的而已。  

甚至还可以在此披露一点。  

即使“运动”中,许多过去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被认为是“封、资、修的货色”而停止销售。  

集邮被看作是属于“资产阶级情趣的活动”遭到批判。  

那京城相当一部分邮票藏家的私下交换与购买,也从未中断。  

只不过是民不举官不究,上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儿罢了。  

所以邮票既然具有这样种种有利的综合因素。  

“运动”才刚一结束,京城的民间邮票交易便如死灰复燃一样,最先得到了恢复,是自热而然的事儿。  

而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京城集邮者们心目中的“圣地”了。  

这就是1955年1月,邮电部在故宫东翼的东华门77号成立的国家集邮总公司了。  

从建国起,这里就是民间藏家私下交易最频繁的场所。  

“运动”中曾一度关门,1978年7月又重新开始营业。  

而当此地重张时,集邮爱好者们的热情就像井喷一般的爆发。  

每当新邮发行的当日,集邮公司的营业柜台前就挤满了人,会引发抢购新邮的热潮。  

柜台里面除了摆放一些新近发行的邮票以外,还会同时摆放些“运动”前和“运动”时期就已经发行的邮票。  

这些邮票一样会勾起集邮者的购买玉望。  

也许是集邮热忱被压制得太久的原因,人们哪怕走出集邮公司的大门,也长久不愿意离开。他们会集结在集邮公司门口,三三两两,低声密语,彼此交换着关于邮票的所有信息。  

这些人之间有知识份子,有工人,也有干部和学生,还有一些社会闲散人员。  

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来自京城的四面八方。  

但是到了此地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集邮爱好者。  

至于这些人聚集在邮票公司门口,无非有两个目的。  

一是交换信息,增长邮票知识。  

他们当中有些是相识已久的集邮同好,也有些是新认识的朋友,  

但是每个人的集邮水准肯定是良莠不齐的,每个人的收入水平更是千差万别。  

另一些人由于机缘巧合,手上会有一些富余的邮票。  

偏偏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时期,人们是耻于谈钱的,而是把集邮视为单纯的文化活动。  

用邮票交换邮票还说得过去。  

但如果一手交钱一手货,那就会被别人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上“唯利是图”、“庸俗市侩”的标签。  

实际上,去年宁卫民不用为生计发愁之后。  

为了买猴票,他就接长不短的到国家集邮总公司这儿溜达过不少次。  

他最早六月份过来“朝圣”的时候,集邮总公司门口的自发市场,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时,大多数集邮者们交易还相当纯粹。  

交流的潜规则,是来集邮公司要带着两本“机动”邮册。  

一本插着显示鉴赏水平的邮票,另一本插着可以与别人交换或转让的邮票。  

真的是只换票,不卖票。  

他只不过是好奇的询问了几种票的价钱,就处处横遭冷遇,没什么人愿意理睬他。  

但是正因为用邮票交换邮票的局限性很大。  

越来越难以满足集邮者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