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天下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金城。  

天蓝云白,大河悠悠。  

“见过君上!”  

殿宇之中,一众属臣聚集。这其中,有着赵爽的亲族,也有着赵国边军的旧部,还有着胡夷、月氏之人。  

因为地处商道节点,金城的商贸繁盛。同时,金城掌控着河西走廊东部广袤的土地,周围驻扎着大量的骑军。  

殿宇之中不少属臣,都是骑军的将领。  

赵爽挥了挥手,殿宇中过百的属臣都直起了身子。  

“今天下已定,四海已安。尔等当各司其职,不可有所懈怠。”  

“诺!”  

赵爽回到了封地,与封地之中一众属臣见过之后,大部分人都退了下去。  

金城的殿宇经过重新的扩建,依照华夏的风格,建立了高阁阙楼。不过赵爽却是将留下的人带到了原本的殿宇之中。  

砖石堆砌的殿宇犹如堡垒,狭窄的楼道蜿蜒,众人登上殿宇顶端,通过塔楼上的孔洞,可以见到宫城之外繁华的场景。  

“军情如何了?”  

众人之中,以赵信为首。  

“骑军之数已至一万一千骑,各处军寨一百五十一座,牧场三百五十座,蓄养马匹六万三千匹…”  

这个数字相当庞大。要知道,便是昔日强盛如楚、赵,也只是“骑万匹”的大国。  

金城只是赵爽的住所,不过其管辖的势力范围却相当广袤,几乎囊扩了河西走廊的东部,向北延伸到了祁连山山麓。  

这块地域地广人稀,城池没有几座,多的是游牧之民。步兵可以守护城廓,可是要镇服周围的蛮夷,需要的是骑军。  

这万余骑只是赵爽麾下本部的骑军,还不算周围归附的胡夷的散骑。  

“君上,这些年来,匈奴力量恢复,他们的兵马不时扰掠。前不久,他们的游骑甚至摸到了金城北百里。臣担心,这以后,怕是会很麻烦。”  

十万安西镇军镇守陇西、北地,可安西镇军的主力是重甲步军,机动力不足。  

这支军队守护边境重要的城池,维护道路尚可,可防不了中小规模的骚扰、掳掠。  

匈奴所擅长的也正是这种小规模的军事行动。  

赵爽点了点头,说道。  

“匈奴自从失去了祁连山的王庭之后,这些年一直想要夺回。随着力量的恢复,又想要再再度南下。一旦他们重新占据了祁连山,他们的游骑必定会再度南下。”  

毕竟,金城周围地广人稀,又有不少的商队,如果匈奴的势力大规模渗透,商队的成本必然会上升,影响到整个商道的繁荣。  

“不过,随着百越战事的行进,帝国将对北面的匈奴动手,将帝国的国境线推至阴山一线。如此一来,金城周围便可以稳定了。”  

商议完毕之后,众人退出了塔楼,只留下了一人。  

李左车!  

刚刚商议金城的军情、民政,李左车是唯一没有说话的。  

李左车带着赵军边骑的主力到了这西北之地。这一万余金城骑中,不少骑将也都是昔日边军将校。  

不过,李左车平日里却是谨言慎行。毕竟,在这金城之中,多的是赵爽的亲族与秦国世族出身的将校。  

赵边军在其中,其实有些尴尬。不过相处,却没有太大的矛盾谁。  

“十余年间,这座昔日边塞小城便有如此盛景。”  

“昔日关东六国,亦有此等盛景,可十年间,亦是灰飞烟灭。”  

赵爽回过了身,脸上露出了笑容。  

“左车兄真是不言则已么,一言惊人啊!”  

李左车拱手行了一礼。  

“望君上见谅。”  

“今日此地只有你我二人,但说无妨。”  

“君上刚才说天下已定,这没有错,可四海却不见得已经安稳。”  

赵爽在屋中来回走动,李左车却是一直站着,说道。  

“北逐匈奴,其实不见得有多大作用。匈奴本是游散而居,帝国便是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击败了匈奴,夺得了阴山。十余年后,等匈奴回复元气,亦会再度南下,掀起边患。发动一场战争扫除匈奴容易,可是想要彻底解决胡患却很难。臣猜测,君上刚才还有话没有说完。”  

赵爽停下了脚步,看向了李左车,脸上露出了笑容。  

“帝国夺得阴山之后,将会借山川水势,连燕赵之长城,在北境修造一座万里长城。不过这件事情,还未正式提上议程。”  

李左车听了,有所明悟。  

“这就对了。这件事情不是这么容易便能决定的,便是帝国内部,怕也少不了反对的声音。”  

发动一场大规模驱逐匈奴的战争,耗资甚巨。可相比之后沿着阴山建造一座长城,那便不算什么了。  

这其中的钱粮、人力从何而来?夺得阴山之后,又如何治理那块土地?  

“帝国的大政,由皇帝一人独断。最后究竟怎么样,不是别人可以左右的。臣想要说的,在此之前,君上的处境!”  

李左车再度拱手,说了两个字。  

“蜀山!”  

赵爽看着李左车,停下了脚步。  

“帝国内部的力量与帝国之外的力量已经相互勾结,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这样的事。匈奴、月氏、蜀山,乃至于关中,无论哪一个方向有变,商道必然受到影响。对方想要断了君上的财源,从而撬动君上的势力,让君上的势力分崩。蜀山之事虽小,可怕却只是一个开头。”  

“左车兄以为该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