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青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邯郸。  

作为燕赵之地有数的大城,以邯郸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圈,乃是赵国最为富庶的地方。  

即使这些年,赵国经历了天灾兵祸,到如今,却依然有着相当雄厚的底子。  

事实上,赵国的防御,便是以这个经济圈为中心,进行部署。  

即便秦国在数次大战之中,消灭了赵国大量的有生力量。  

可依靠这个经济圈带来的雄厚财力,以及悍勇的边军,赵国依然能够对强秦进行最为激烈的抵抗。  

秦王站在邯郸的城墙之上,看着在战火摧残下却依稀有些熟悉的场景,不发一言。秦王幼时在邯郸为质,而现在再回来的时候,境遇全然不同。  

空气之中大战所留下的血腥,此时已经消弭。可邯郸的秩序依旧受到了不少的破坏。  

赵爽一步步走来,躬身行礼。  

“下臣见过王上!”  

“你以为,此战之后,天下形势将会如何?”  

“若诸侯合力,尚有一战之力。否则,只会被我军各个击破。”  

“那他们会合纵抗秦么?”  

“不会。”  

“为何?”  

齐魏楚三国,有着各自的经济圈。虽然他们也明白,最好的办法便是联合在一起,合击秦军。  

只是,这毕竟是三个国家。何况,这三国之间也不是力量均等,一弱两强。  

要其余两国出人出钱出粮,在另一国的土地上抗击秦军。胜了没有好处,败了那更是损失惨重。  

更何况,这三国之间的国仇可是一定也不亚于和秦国的。就算其余两国愿意,剩下的一国也得提防。  

而对于秦国而言,赵国最为膏腴的土地已下,接下来便是如何统治的问题了。  

无论是出于战事还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最为重要的还是道路通畅的问题。秦王接下来的行程,不是从道路体系成熟的函谷至邯郸这一条主干道返回,而是走太原、上郡到关中这一路。  

这其中,更多的是对于今后政策怎么施行的考量。  

秦王转过了身,看向了赵爽,问道。  

“邯郸的市价如何了?”  

“栗一石三百钱,相比于我军初入邯郸,一石千五百钱的状况,已经缓和了许多。”  

对于邯郸都会圈,秦国的朝廷还是很重视的。  

随着攻伐六国的战事进行,秦军的补给线不断延长,再从关中运粮费时费力。所以不如整顿六国旧有的城池,恢复秩序,以其粮草,补充军用。  

而邯郸,则是秦军出太行之后第一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座大城,以其财力,可以维持十数万大军继续作战。  

邯郸的情势还未彻底稳定,不过已经好了许多。此时邯郸依旧处于战时状态,粮价高昂,甚至暗中促进了奴隶产业的发展。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国无六年之蓄,曰急;国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赵国已亡,国非其国。可邯郸的局势必须尽快稳定,就交给你了。”  

赵爽一愣,对于秦王突然交给的差事,感到震惊。  

“怎么,你做不到?”((域名请记住_三<三小》说(网)W、ω、ω.x、彡、彡、x`¥s!.c、oм文)字<更¥新/速¥度最&駃0  

“诺!”  

赵爽心中泛着苦水,这差事可不好做啊!  

他回头看了一眼,于城墙之下等待的人群之中,看到了郭开,忽然来了一个主意。  

“公子,秦虎狼之军,戮我宗室,毁我宗庙。如今赵国已亡,我等愿奉公子为王,再续宗庙。”  

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的宗室公卿北逃,与公子嘉会和。  

在这个时代,贵族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只要有钱有粮,依其名号,可以迅速召集到不少的人马。  

若非贵族,便是用兵犹如韩信,依旧无计可施。  

而秦军的控制力,依托于城邑和道路,对于山陵大泽,缺乏有效的控制。六国的贵族,若是不归顺秦国,率领残部,隐藏其中的,也大有人在。  

这一众公卿,虽然北逃,可依旧有着相当大的财力与影响力。  

“诸位,请起。”  

公子嘉叹了一口气。  

“如今赵国只剩下了我们这些人,要与强秦抗衡,难如登天啊!”  

“我听闻秦王政一入邯郸,便将昔年与其母家有怨者皆坑杀。如此残暴的君王,怎配拥有天下?若时运不济,我等难以复赵,也愿与公子共死!”  

随着这一语落下,众人齐声道。  

“愿与公子共死!”  

“好,诸卿如此,我心甚慰。便是强秦能亡我大赵,也亡不了我赵人之心。”  

公子嘉面色严肃。  

“臣等愿奉大王之命。”  

“代王!”  

曾经的公子,如今的代王。当代王嘉登位结束之后,第一时间所见,便是燕丹。  

“太子,秦军攻下赵各处要地。光凭我们的军队,怕是挡不住。”  

燕赵两国长时间敌对,交手无数。  

代王嘉对于燕军的战力,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光凭他们现在的军队,根本挡不住秦军。  

“是的。所以接下来,我会行一险策!”  

“什么险策?”  

燕丹看向了代王嘉,不欲多说,摇了摇头。  

“代王,若是你最终无法复赵,又当如何?”  

“便是战至一城一地,也誓不降秦。”  

“如此,便随了秦王政所愿。”  

代王嘉看向了燕丹,面上带着疑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