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谋划临颍(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与谢流相处也有一些时日了,对谢流,想来有了了解罢?”  

杨修轻轻点头。  

他到颍川来,倒也不算是不快活。  

不是到颖阴就是到阳翟,都是受到各家士族还有李旻谢流等人的盛情款待。  

不过要说他玩,玩得也不是特别开心。  

毕竟这里不是洛阳,洛阳的话,好玩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好看的事物也比这颍川多得多。  

更不要说这颍川还在闹黄巾,便是洛阳最烂大街的胡饼,在颖阴也买不来一张。  

难怪那些人都喜欢待在洛阳,这从洛阳离开...  

当真是不适应。  

一想到自己是追随吕煜出来的,这心中的不悦马上就散去了,转而为之的,便是动力充斥在心。  

“谢流此人,经过这些日子的相处,我对他的性情也是有了一些了解,这谢流,无非就是小人而已,在颖阴也不是什么父母官,府上奢华得紧,这洛阳外的官吏若全都是这般官吏,这大汉的江山恐怕都要没了。”  

“德祖慎言...”  

吕煜没好气的瞥了杨修一眼,后者挠了挠自己的后脑勺,脸上露出憨憨的笑脸出来。  

“老师,你看,我这嘴总是管不住,掌嘴,掌嘴!”  

吕煜也不跟杨修去贫。  

“谢流是何许人也,我与他接触了之后,也有些了解了,你才从颖阴回来,对我之后的计划恐怕还不太了解,何曼才死不久,何仪便已经是占据上蔡,颍川南边的三座城池应该是没有多少守备的,我现在去进攻,得手的概率很大,但是概率很大是一回事,以我现在的兵力,若想要占据三城,实在是太过于勉强,是故...后方的威胁,便顾及不到了,若是谢流在后面捣乱,届时我恐怕是会束手无策的,是故...谢流的威胁,在我出兵之前,必须得解决掉。”  

解决?  

杨修眼睛闪了闪。  

“若是想要解决谢流,难度恐怕还是有一些的。”  

“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只需要知晓谢流的作息,便能够一击必中,另外...若是能够让颖阴的守军归为我用,那谋划颍川南边的三座城池,便会容易许多了。”  

谢流手底下掌握的,可有接近一万人。  

荀家他估计也能借几千人。  

这一来一去,多的可能便有接近一万五千人了。  

那吕煜现在可以控制的人数,便有两万了。  

排除掉守城的部分,能用的,最少都有一万人。  

到时候,他的人手便充裕太多了。  

不想杨修却是轻轻摇头,说道:“谢流是号称自己有一万人,但实际上,他手底下只有五千人,其中能够用的,不到三千人,这也是为何夜袭的时候,谢流手底下的士卒如此艰难的抵抗何曼的黄巾军,甚至差一点让黄巾军冲进去颖阴城。”  

原来是虚报?  

对于这种虚报军中人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譬如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便号称自己有百万大军,曹老板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也号称自己有百万大军。  

但实际上...  

那些真正的战兵,不过十几二十万人而已。  

哪里有那么多的人数。  

“如此说的话,那荀家也没有一万人。”  

杨修轻轻点头。  

“颖阴城中才十万人,要养两万人士卒,老师以为,就凭颖阴城,能够养得起?”  

像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军队是兵农合一。  

也就是不打仗时是农民,打仗的时候是军队。  

但这个比例也没有超过五比一。  

这也说明了韩国、宋国这两个中小型诸侯国为什么“劲”——因为他们的国民的战斗经验是最丰富的。  

帝国时期开始兵农分离,出现兵户制度,兵户世代为兵,也不在士农工商之内。  

一部分脱产(募兵),一部分不托产(府兵)。  

所以,在后世帝国时期的士兵比率肯定远低于先秦的全民皆兵时期。  

但是一旦爆发农民战争,破产农民裹挟着新的饥民,就会再度上参战人数变得异常庞大。  

三国时期,就蜀汉长期保持1:10的军民比例。  

有一段时间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平时是农民,战时被拉壮丁的。  

若是颖阴都不是兵农合一,要养得起两万人的军队,这不是无稽之谈?  

“被你这么一说,就算是我拿到了颖阴,也凑不出多少人马了?”  

“那也不是。”  

杨修笑了笑,说道:“颖阴城中粮食可以一解老师的燃眉之急,另外...荀家手底下肯定是有三五千人的,对于老师来说,绝对是一把臂助。”  

不管是后顾之忧,还是粮食,还是兵力。  

都是吕煜现在需要的,所以...  

谢流,请你去死吧!  

“所以,若要取谢流性命,你需要多少人手?”  

杨修想了一下。  

他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若谢流若不是死于意外,而是死于老师之手,恐怕这颖阴,主公也是掌控不了的,是故,谢流之死,必须是死于意外。”  

死于意外?  

“如何使之死于意外?”  

“无非是借刀杀人,假借黄巾军之手,杀之,亦或者其他人的手。”  

黄巾军?  

黄巾军要混入颖阴,杀了谢流,感觉有些难以让人信服。  

关键是,黄巾军与谢流也是没有多少仇怨的。  

反而黄巾军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