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少年孙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会盟之后,像是王匡等人,已经是驱马离开了。  

吕煜现在则是在考虑要不要离开酸枣。  

“主公,来到酸枣之后,着实是见了不少世面,不过我看他们说起来勇猛,但联盟之中,似乎有些人的心并没有在一起的。”  

王宁脸上有着犹疑之色,吕煜之前与他说了一些话,现在一看,好像都印证开来了。  

“其他人...我们是管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管好自己,这就足够了。”  

王宁想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吕煜起身准备离开,曹操马上就迎了过来。  

“公明初到陈留,可要去己吾看看?”  

他现在屯兵在己吾,邀请吕煜过去,也是存着合兵的意思。  

现在他手底下不过数千人马。  

这数千人马,说少不少,说多也不多啊!  

“孟德兄邀请,照理说我是得去的,然而我所出之兵,皆是颍川子弟,现如今大半都屯在颍川,自然是要与刺史孔公共进退的。”  

吕煜脸上带着微笑,看着走来的孔伷。  

孔伷也是听到了曹操的话语。  

这已经是开始抢人了?  

孔伷自然是不肯的。  

他手底下根本没有什么精兵良将。  

像是颍川太守李旻,也没有多少统兵之能。  

吕煜能够在半年内诛杀黄巾军,证明这统兵是有一手的,让这样的人离去,恐怕不妥。  

毕竟董卓手底下的西凉铁骑,可不是吃醋的。  

孔伷自然是想要博取声名的。  

但是在博取声名的时候,最好是要将自己的小命给保住,这样才算是万无一失。  

“吕煜贤侄所言非虚,他手底下全是颍川子弟,而颍川离南阳较近,当与南阳合兵,击破广成关,然后一举逼近洛阳。”  

吕煜看着孔伷这脸不红心不跳的模样,着实是对他有些佩服。  

入洛通道大体,在兖州,豫州、河北三地进攻,大体来说有四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是从冀州,河内郡,渤海郡出发,从北向南,击破小平津关、孟津关,从而直逼雒阳。  

这是韩馥,袁绍,王匡的进兵路线。  

第二条是从兖州出兵,先破荥阳,再攻破旋门关,太谷关,从而紧逼雒阳。  

这是桥瑁,张邈,曹操,刘岱,袁遗等人的进攻路线。  

第三条,则是从南阳出发,破武关、广成关,伊阙关,直逼雒阳。  

三条路线,有难有易,这倒是真的。  

但孔伷所言之颍川离南阳近,确实是无稽之谈。  

颍川离陈留更近才是。  

而且,攻破颍阳,再破旋门关,除了拱卫在侧的伊阙之外,雒阳就像是没穿衣服的美人一般。  

一旦攻破旋门关,就是予取予求了。  

当然...  

不管是哪一条路,都会遭受董卓的西凉军的进攻。  

荥阳这方面,西凉军其实是打赢了。  

小平津关那边,董卓也可以说是打赢了。  

只是孙坚太猛了。  

让董卓觉得待在洛阳很危险,有了迁都之念。  

十八路诸侯讨董...  

其实根本就没有打赢董卓。  

董卓自己跑的。  

“孔公此言差矣,一破荥阳,便可破旋门关,我听说许县令曾经打败过旋门校尉,此番若是有公明襄助,恐怕攻破旋门关,便是指日可待了。”  

三方讨论得真激烈,长沙太守孙字旗下,孙策拔腿起身,在身后精壮将军的护卫之下,朝着吕煜这边走来。  

“在下孙策,我父是长沙太守孙坚,小子拜见孔公,拜见典军校尉,拜见许县令。”  

果然是这家伙。  

吕煜忍不住对着小霸王投过去重视的眼光。  

这小子年纪虽然小,但个头却是不小。  

看起来,过几年这武力值肯定是不会低的,不愧是小霸王啊!  

孔伷见到是毛都没长齐的小辈,只是轻轻点头,没有什么表示。  

曹操为人就圆滑多了,见到孙策之后,轻轻笑了笑,说道:“长沙太守的声名,我亦是听闻过,现见到郎君,果然是虎父无犬子。”  

吕煜笑了笑,说道:“伯符之父大名,我也曾听闻,长沙太守千里奔袭,为诛杀董贼,忠诚之心,上苍可鉴,我皇汉有此猛将能臣,是我社稷之福,百姓之福。”  

孙策之前就对吕煜非常敬佩,现在听到吕煜的夸赞,心中的好感直接就x了。  

“许县令之名,小子更是如雷贯耳,半年便诛杀黄巾,还两郡百姓安宁,许县令才是我大汉的忠臣,能臣。”  

这小子...  

夸人的功夫也不错啊!  

看来能成一方基业,除了武力值与头脑之外,这说话也是需要艺术的。  

“闲话还是少说了,伯符此番前来,可有事?”  

“确实有事。”  

孙策眼神闪烁,话也是说出来了。  

“我父亲与后将军屯兵南阳,比之其他路,实在是势单力孤,荥阳有多路诸侯攻谒,独我南阳,只有万人而已,若有许县令襄助,我父亲定然欣喜若狂。”  

曹操转念一想...  

心中酝酿要说服吕煜的话顿时就吞下去了。  

南阳郡那边,形势确实比荥阳这边要严峻。  

讨董大事,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便败坏了。  

曹操沉思良久,脸上也是露出笑容来了。  

“这小子所言倒也是实情,荥阳这边,有袁遗,刘岱,张邈等数股大军,声势确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