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外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备分为三次支付,第一次先支付一万支狼牙棒和一万面包铁巨盾。  

作为回报,虎啸天将会在得到第一次的报酬后立刻向西入侵哈斯克斯坦。  

其实在黄河岸边屡屡受挫之后,虎啸天就已经有了想要换个方向扩张的想法了,只不过他一直舍不得黄河以东的沃土,所以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而这次宁远来找他帮忙,正好帮他下定了这个决心,否则想凭借这么点东西根本就不可能打动他。  

而宁远也同样知道临海帝国迟早是要向西扩张的,所以他特意嘱咐使者一定要向虎啸天陈述向西扩张的好处。  

再加上之前发生在嘉峪关的事情,然后己方再出点血,他就不相信虎啸天会不上钩,毕竟虎啸天的野心并不比他小。  

与野心勃勃的临海帝国比起来,黄河以北的大石王国就好搞多了,因为宁远的一颗暗子在大石王国身居高位。  

当宁远的使者来到大石王国后,在狼啸天的帮助下,神鹰帝国与大石王国很快便达成了结盟协议。  

两国约定以黄河、渭河为界,黄河、渭河以北地区属于神鹰帝国,以南地区归属于大石王国。  

为了帮助大石王国进一步提高实力,宁远这次可真的是下了血本。  

在结成同盟后,神鹰帝国的运输船队频繁的来往于两国的港口,但凡是神鹰帝国兽人军团有的装备,宁远都毫无保留的给大石王国送了过去。  

虽然为了不让熊大石起疑心,宁远在名义上是将那些武器装备卖给对方的,他从大石王国运走了一船一船的魔晶。  

但武器装备这种战略资源向来都是有钱都没地方买的,更何况宁远卖给他们的还是神鹰军正在使用的先进装备,根本就不是那些过时的残次品。  

在宁远的帮助下,大石王国很快便武装起了上百万的精锐兽人军团,实力暴增。  

在实力暴增之后,继续向外扩张便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就更不用说还有狼啸天这个一直在旁边煽风点火的家伙了。  

之前大石王国受困于大运河,不得不停下了西进的脚步,不过随着神鹰帝国的人鱼军团和蛟龙特种部队出现在山东境内的大运河段后,一切的阻碍便全部消失不见了。  

在神鹰帝国的帮助下,大石王国的兽人军团顺利的渡过了大运河。  

当他们的前面没有了任何天险之后,便再也没有东西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了。  

很快,大石王国的军队便席卷了整个菏泽、商丘地区,兵锋直指开封。  

面对着突然发难的大石王国,黄河以南的玩家联军不得不暂缓了支援黄河以北的计划,他们一边开始在河南境内构建防线,一边开始联系位于泰山的楚天霸。  

楚天霸的大乘佛国一直占据着泰山,他们希望楚天霸能够和他们里应外合一起进攻大石王国。  

然而他们能够想到的,宁远又怎么可能想不到呢?  

对于大乘佛国这个被大石王国全方位包围的国中国,宁远从一开始就非常的重视,如果没有搞定楚天霸,他是不可能放心大石王国大举西进的。  

宁远和楚天霸是一起战斗过的队友,两人曾经在日月城并肩战斗过,从此建立下了不错友情,他们也算是一起扛过枪的朋友了。  

在和大石王国结成同盟之后,宁远第一时间便找到了楚天霸,希望他能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保持中立,不要给大石王国的西征制造麻烦。  

作为回报,宁远答应楚天霸不会插手大乘佛国与大石王国之间的事情。  

如果楚天霸不同意,那么他将会和大石王国一起进攻大乘佛国。  

对于宁远的先礼后兵,楚天霸知道自己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因为大乘佛国和神鹰帝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宁远本可以不告诉他这些直接发兵攻打他的,但宁远却并没有那么做。  

很显然,宁远是在卖他这个人情。  

于是楚天霸果断收下了这个人情,同意与大石王国暂时停战。  

当其他玩家找上门来,并直接许以重利时,全都遭到了楚天霸的无情拒绝。  

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反悔,那么神鹰帝国的空军肯定会不顾一切的扑向他这里的,和宁远并肩战斗过,他知道宁远是什么性格。  

在楚天霸那里碰了钉子之后,玩家们便只能去另寻他法了,很快,他们便将目光对准了盘踞在四川和西安的两个恶魔势力。  

在搞定了大石王国后,宁远派往北美洲那三个国家的使者也都陆续返了回来。  

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西北地区属于苦寒之地,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人一族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食物的短缺。  

为了能够获取到更多的食物,他们组建了冰原帝国,并一直努力的向南扩张着,所有阻挡他们扩张的势力都是他们的敌人。  

所以他们的敌人不仅仅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玩家,位于落基山脉的蓝山帝国和洛基帝国同样也是他们的敌人。  

如果不是这三个帝国之间也经常交战,恐怕加拿大玩家早就被冰原帝国给彻底灭国了。  

为了占据那些食物产出更为丰富的土地,无论有没有宁远,冰原帝国都不会停下扩张的脚步。  

所以宁远派使者出使冰原帝国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他们能与另外两个帝国之间暂时停战,一起去进攻美国和加拿大玩家。  

为了说服冰原帝国的国王,宁远承诺可以无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