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黄金年代(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兵历时三年多建造完成。

是国内仅次于三峡工程的第二大工程!

也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次壮举!

修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可也因为地形和距离的阻隔,许多地方的经济被严重制约。

京九线,就是一条为祖国输血的大动脉。

从九龙红磡站上了专列车厢后,一家人都惊喜过望,怎么也没想到,秦大雪居然在车上!

娄晓娥“呀”了声,惊喜道:“你怎么在这啊?”

秦大雪逼格满满,虽然衣着朴素,但负手而立,仰望着车壁上挂着的一幅巨大地图,听到动静后才笑眯眯的转过身来,道:“在粤东视察工作,正巧这边通车,我顺道坐着回京。”

“嘴硬!”

娄秀上前掐了掐秦大雪的脸蛋,取笑道。

普天之下,大概也只有眼前的聊聊几人,才有这个胆量和资格这么做。

聂雨嫌弃道:“这都快两千年了,咋还这样打扮?”

其实已经不错了,烫着齐耳发,干练朴素的短袖职业装,别说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起五年前都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秦大雪也不客气,对外满是威严,对家人依旧明媚的大眼睛横聂雨一眼,道:“这样打扮也比你美!”

聂雨:“……”

单论相貌而言,也就高卫红能和秦大雪比一比。

但高卫红的气场远没有秦大雪这么强烈。

“噗嗤!”

高卫红忍俊不禁,娄晓娥道:“快别臭美了,治国怎么样了?听说和白家姑娘谈对象,还被人挑拿了。我就不信了,还有人看不上我们家?”

娄秀也忿忿不平道:“什么眼力见儿!”

秦大雪无奈笑道:“能怎么办呢?人家老爷子是真正的高风亮节,一不求名,二不图利,家教家风在谠内都是出了名的清正。治国有个天下第一大资本家老子,人家觉得不是良配,我有什么办法?这次南下,我还专门拜访了白老,谈了谈。老人对我倒是尊重,但并未松口。他能将自己大儿子按在山沟沟里搞了十三年的科研,大女儿明明学的是法语,却不允许她出国。小女儿考试差零点五分,都不许走关系上好学校,甚至连姓都改了。几十年来如一日的清正家风,确实没法接受。”

聂雨点头道:“那么多家,数他家孩子穿的最朴素。源子,要不你去谈谈?”

李源摇头道:“让治国换人吧,不合适。”

秦大雪点头道:“找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女孩子知书达理些的还更好些。”

娄晓娥却不同意:“不管成不成,你当老子的都要出面去谈谈,这也是对小六的一种尊重。怎么,你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出面,小六这就不管了?没这个道理!”

娄秀也觉得:“要去谈谈。给人说清楚,我们家虽然是资本家,可财产绝大多数都是从鬼佬洋人那里赚来的,又不是搜刮百姓。治国为了脚踏实地的工作,跑去西疆头拱地的干了五年!现在又要去豫南,也是穷苦地方,哪里差了?”

聂雨附和道:“就是!看看其他子弟,高家的还有他们白家的,不都是往沿海城市派。凭什么觉得我们差?”

李源从谏如流道:“那就去谈谈。”

……

其实又能谈出什么呢?

陪白老唱了一首《东方红》后,李源和秦大雪就出来了。

“现在越来越多老同志怀念起老人家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骂声还有很多。”

宽敞的街道展示着鹏城奇迹,秦大雪挽着丈夫的手,行走在林荫道上,轻声说道。

李源道:“那个火红的年代,谁又能不怀念呢?”

秦大雪沉默了稍许道:“但是,我坚信改开是正确的道路。虽然仍有许多瑕疵甚至是谬误,可是如果不加速发展,如果没有抓住八十年代盎撒人和斯拉夫人之间不死不休的机会,中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农民工的确辛苦,可改开前他们就不苦了么?至少,现在他们有了进城寻找工作的权利。”

改开前,农民就是农民,是没资格进城找工作的,连花钱吃饭的资格都没有,更没有出远门的资格。

工人就是工人,父亲是工人,岗位可以传给儿子,还可以传给侄子、孙子,哪怕后代是个弱智,也不会传给一个农民……

李源点头道:“是啊,发展才是硬道理。老人家开天辟地,古老同样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二十年前无数人拼了命也要游去港岛。架起机枪、铁丝网都拦不完。现在,已经少太多了。”

夫妻两人相视一笑后,抛开这个危险话题,秦大雪道:“儿子去豫南工作,豫南相关领导可是寄予了厚望。”

李源摇头道:“受地理所限,就不要指望豫南的经济能像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高速发展了。再者,历任正务院大佬上来后,第一站采访地必是豫南。这里是大粮仓所在,一亿两千亩红线不可动摇。为确保粮食生产,限制工业用地。这个大方向不会改变。”

秦大雪笑道:“治国说他和你谈过,你建议他发展现代化农业,搞规模化生产?”

李源点头道:“将近八千万农民困守在一亿多亩地上,既浪费了生产力,也让农民的生活过于贫困。种地,是致不了富的。豫南又多平原,完全可以搞大农场生产方式。如果不放心粮食生产,可以搞国有农场。江汉的农机生产越来越成熟、先进了,出口到南非,受到了诸多好评。我本来是不建议搞化工的,摊子铺的太宽,处处伸手并不合适。但老大心疼他六弟,还是悄摸的引进了成套的先进设备,还有滴灌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