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章 龙蛇双形猰貐现 朱白间色瑞兽出(下)(2/3)
面。我势单力孤,无法杀入斩蛇山庄为父报仇,所幸檀君替我诛凶,这么算起来,倒还是我的恩人。所以今日我一直未曾出手,甚至,我会助檀君以及诸位朋友由此脱困。往日恩情,一笔勾销,再相遇的时候,我们便是敌人。”
刘子约双袖一振,翩然若仙,倒颇有几分魏晋玄风。
“恐怕还不止于此吧?”
庆云虽然年纪不大,却也是老江湖了。
虽然刘子约说得康慨激昂,口口声声是念及恩情,其实只不过是想让自己活下来恶心刘昶罢了。
爱阅书香但庆云故意不说,刻意去套刘子约的话,也是希望能多从对方口中获得一些信息。
》》》》》》敲黑板时间《《《《《
本节敲黑板插播,再次手撕某百科。
某百科曾经被笔者实名喷过无数次,自从笔者引用记录详实,所有出典都经过反复印证的词条被轻易擦抹覆盖以后,笔者就已经对其失望,再也没有动手维护过词条了。
真正做学问的态度得不到尊重,这样的工具只会成为谣言和伪科学的温床。
这一结论在某词条的讨论区再次得到了印证。
笔者曾经在敲黑板部分中考证过“万户飞天”这则故事。这则故事目前最早可查的母本是1909年的《科学美国人》243页,Johkins的文章,主人公是WangTu。20世纪40年代这则故事出现了引用井喷,主角也逐渐变成了WanHu。
将这一则故事带回国内的是钱学森先生,着名的纪实文学作者祁淑英女士在2000年出版的《钱学森》传记里提到了一段采访。钱先生提起了当年他的导师王士曾经讲过的一则故事——“万户飞天”。万户这个故事主角也就是从这个最早的中文版本里定名的。
然而,然而!
令人发指的是,如果我们现在去搜索有关万户的词条,就会发现这个人竟然堂而皇之的被赋名陶成道,钱先生的故事主角也变成了陶成道。
这个陶成道被作为主要内容在词条当中展示。
当我提出质疑的时候,百科的工作者引用了一本2019年的书籍作为“证据”。
我再次提出异议,认为这本书引用的例子因为没有古本来源,故事原型应该参考最早的中文版《钱学森》传的时候。
百科工作者开始秀下限,直接回复一统,大意是:
人云我亦云,何错之有?你们这种杠精,就算《钱学森》传里说他叫陶成道,你也会以没有古本来源为由不认的。
听听,听听,这叫什么态度?
首先我并非不认可任何书籍来源。但是既然它与源出处不同,只能别备一说,例:
万户飞天,万户,一说原名陶成道(引自《某书》)。这是学问态度的底线,而不是任意传谣。
当然,笔者肯定不是这样的人。对于陶成道飞天的来源,我也进一步查了许多资料。
发现秉持该说的人最后都会提到一本书——《苍溪陶氏源流》。
这本书并非正规出版物,没有书号,是苍溪陶氏私印。整理人陶家明,陶家齐,初版1993年。当然,以没有书号为名否定内容,并不是笔者的风格,我们一定要找到根本的证据。
虽然这本书非常难得,但是还是能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零星藏本。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的家谱,有家谱,有散传。
苍溪陶氏,书中上推景初公,景初公的父亲就是陶成道,在书中有传。
传曰“陶成道,元名广义,明名成道,字思温,又字焦玉,号东宁伯,又号火器神,元至元二年生,江浙婺州人,两举于乡皆第一,会试不及第,婺州城继其姑父许谦主崇正书院。少亢爽,有大志,涉书史,通辨才,善骑射,研制火器,有神力…”
传记通篇为题万户,大抵是因为陶传形成早于钱传的缘故,陶传成时,万户尚未回国。但是很多人因为火器神的这段描述,猜测他可能是万户本户,维护在了某百科“万户飞天词条”并被广泛引用。
这里我们先不谈这当中的逻辑是否可靠。笔者先对本传真实性进行了考证。
这篇文章前半段辞藻华丽,盎然古风,后半段突然拉跨,初中水平。
我们先看看后半段部分例文:
公对火器之发明有讲究,之一是火攻…之二是火器种类…
从“对”,“有”,“是”的用法可以看出来,作者受白话文的影响非常大。
然后笔者又去研究了前半段的那些古文,看到:公与长子景初暗往探视,知为太祖驻师也,以为昨夜梦现,是为天下王师也,遂引众民人及三百弟子往迎太祖。至是见太祖,曰:“方今元祚垂尽,四方鼎沸,上欲扫平僭乱,安定黎民,非延揽英雄,难以成功。”太祖曰:“予用英雄,有如饥渴,方广揽群策,救民涂炭,共成康济之功。”世祖景初公曰:“如此,天下不难定也。“”
这一段笔者忽然觉得非常眼熟,好像不久前在哪里读过。因为涉及明太祖,笔者就去查阅了《明史》以及《明史纪事本末》两本书。
这不查还好,一查之下…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平定东南》十九年春正月,乐平儒士许瑗谒见。瑗聪明过人,至正初,两举于乡,皆第一。会试不第,放浪吴、越间。每醉,辄大言自负。至是,谒上于宁越,曰:“方今元祚垂尽
刘子约双袖一振,翩然若仙,倒颇有几分魏晋玄风。
“恐怕还不止于此吧?”
庆云虽然年纪不大,却也是老江湖了。
虽然刘子约说得康慨激昂,口口声声是念及恩情,其实只不过是想让自己活下来恶心刘昶罢了。
爱阅书香但庆云故意不说,刻意去套刘子约的话,也是希望能多从对方口中获得一些信息。
》》》》》》敲黑板时间《《《《《
本节敲黑板插播,再次手撕某百科。
某百科曾经被笔者实名喷过无数次,自从笔者引用记录详实,所有出典都经过反复印证的词条被轻易擦抹覆盖以后,笔者就已经对其失望,再也没有动手维护过词条了。
真正做学问的态度得不到尊重,这样的工具只会成为谣言和伪科学的温床。
这一结论在某词条的讨论区再次得到了印证。
笔者曾经在敲黑板部分中考证过“万户飞天”这则故事。这则故事目前最早可查的母本是1909年的《科学美国人》243页,Johkins的文章,主人公是WangTu。20世纪40年代这则故事出现了引用井喷,主角也逐渐变成了WanHu。
将这一则故事带回国内的是钱学森先生,着名的纪实文学作者祁淑英女士在2000年出版的《钱学森》传记里提到了一段采访。钱先生提起了当年他的导师王士曾经讲过的一则故事——“万户飞天”。万户这个故事主角也就是从这个最早的中文版本里定名的。
然而,然而!
令人发指的是,如果我们现在去搜索有关万户的词条,就会发现这个人竟然堂而皇之的被赋名陶成道,钱先生的故事主角也变成了陶成道。
这个陶成道被作为主要内容在词条当中展示。
当我提出质疑的时候,百科的工作者引用了一本2019年的书籍作为“证据”。
我再次提出异议,认为这本书引用的例子因为没有古本来源,故事原型应该参考最早的中文版《钱学森》传的时候。
百科工作者开始秀下限,直接回复一统,大意是:
人云我亦云,何错之有?你们这种杠精,就算《钱学森》传里说他叫陶成道,你也会以没有古本来源为由不认的。
听听,听听,这叫什么态度?
首先我并非不认可任何书籍来源。但是既然它与源出处不同,只能别备一说,例:
万户飞天,万户,一说原名陶成道(引自《某书》)。这是学问态度的底线,而不是任意传谣。
当然,笔者肯定不是这样的人。对于陶成道飞天的来源,我也进一步查了许多资料。
发现秉持该说的人最后都会提到一本书——《苍溪陶氏源流》。
这本书并非正规出版物,没有书号,是苍溪陶氏私印。整理人陶家明,陶家齐,初版1993年。当然,以没有书号为名否定内容,并不是笔者的风格,我们一定要找到根本的证据。
虽然这本书非常难得,但是还是能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零星藏本。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的家谱,有家谱,有散传。
苍溪陶氏,书中上推景初公,景初公的父亲就是陶成道,在书中有传。
传曰“陶成道,元名广义,明名成道,字思温,又字焦玉,号东宁伯,又号火器神,元至元二年生,江浙婺州人,两举于乡皆第一,会试不及第,婺州城继其姑父许谦主崇正书院。少亢爽,有大志,涉书史,通辨才,善骑射,研制火器,有神力…”
传记通篇为题万户,大抵是因为陶传形成早于钱传的缘故,陶传成时,万户尚未回国。但是很多人因为火器神的这段描述,猜测他可能是万户本户,维护在了某百科“万户飞天词条”并被广泛引用。
这里我们先不谈这当中的逻辑是否可靠。笔者先对本传真实性进行了考证。
这篇文章前半段辞藻华丽,盎然古风,后半段突然拉跨,初中水平。
我们先看看后半段部分例文:
公对火器之发明有讲究,之一是火攻…之二是火器种类…
从“对”,“有”,“是”的用法可以看出来,作者受白话文的影响非常大。
然后笔者又去研究了前半段的那些古文,看到:公与长子景初暗往探视,知为太祖驻师也,以为昨夜梦现,是为天下王师也,遂引众民人及三百弟子往迎太祖。至是见太祖,曰:“方今元祚垂尽,四方鼎沸,上欲扫平僭乱,安定黎民,非延揽英雄,难以成功。”太祖曰:“予用英雄,有如饥渴,方广揽群策,救民涂炭,共成康济之功。”世祖景初公曰:“如此,天下不难定也。“”
这一段笔者忽然觉得非常眼熟,好像不久前在哪里读过。因为涉及明太祖,笔者就去查阅了《明史》以及《明史纪事本末》两本书。
这不查还好,一查之下…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平定东南》十九年春正月,乐平儒士许瑗谒见。瑗聪明过人,至正初,两举于乡,皆第一。会试不第,放浪吴、越间。每醉,辄大言自负。至是,谒上于宁越,曰:“方今元祚垂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