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大局初定(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赂,中华帝国还许诺,只要澳大利亚向中华帝国投降,中华帝国允许澳大利亚保持读力姓,同时还可以给与澳大利亚所有公民中华帝国的福利待遇。

挟之以威,诱之以利。

如何选择看自己了,事成后还有一笔政治贿赂。

澳大利亚政斧高层都是一阵犹豫,谁都不想站出来担当这个投降的责任,名声上是不好看的。

不知道是谁提出公投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澳大利亚政斧高层的同意。

公投结果闭着眼睛就能猜得到的。

此时澳大利亚的华人达到五百人,已经占据了人口的一半,加上澳大利亚华人黑手党的存在,公投结果最低都能超过60%同意投降的。

这样一来,也就不用担当那个投降的责任了,就算是最后西方世界联盟胜利了,他们也能说这是民意,与他们无关。

澳大利亚公投很快就公布了出去,澳大利亚媒体开始全面造势,首先渲染第三世界联盟的世界是西方世界联盟所不可能战胜的,同时将中华帝国的许诺公布了出来,只要向中华帝国投降,澳大利亚的体制不变,读力姓也不变,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中华帝国的公民福利待遇。

这和天上掉馅饼没什么区别。

不过中华帝国显然没有人澳大利亚读力的想法,不过夏钧也不急,反正澳大利亚的人口一半都是华人。

下次要取消澳大利亚的读力姓,再搞一次公投不就行了,若是觉得麻烦,连公投都不用搞。

随着英美势力全面退出亚洲,澳大利亚的海运被中华帝国海军切断,澳大利亚的白人们也陷入了恐慌之中。

这次公投让很多白人都松了口气,不用打仗就太好了。

而且很多白人受到了鼓动。

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都是英国流放的罪人,自己凭什么为英国卖命?

同时澳大利亚华人黑手党也开始运作起来,对那些具有极端的肤色主义的白种人进行恐吓和威胁。

澳大利亚政斧对此也不管不问。

澳大利亚公投,等于是在英国佬脸上狠狠的打了一巴掌,但此时的澳大利亚的海路被切断,基本上也是完完了,但英国要求澳大利亚政斧把那些工厂炸了什么的,澳大利亚政斧却没有执行。

澳大利亚是读力国家,虽然属于英联邦,但要澳大利亚政斧炸掉工厂什么的显然不可能。

公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澳大利亚所有参与公投的公民当中,有85%的人同意向中华帝国投降。

2月5曰,澳大利亚政斧正式宣布,向中华帝国投降。

2月6曰,中华帝国陆军登陆澳大利亚,并在澳大利亚设立军事基地,澳大利亚交出军事指挥权。

中华帝国随即着手将澳大利亚军队中的白人剔除出去,把华人招募进去。

从这一天起,中华帝国正式艹纵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各矿区的开采开始恢复,大批的矿石开采之后运往中华帝国,大大增强了中华帝国的战争潜力。

本身中华帝国的很多冶金厂就是依靠澳大利亚的矿石进口,澳大利亚对中华帝国宣战之后,这批进口直接断掉,中华帝国为此只能动用储备矿石。澳大利亚的投降,直接解决这一问题。

澳大利亚投降之后,新西兰也跟着投降了。

随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投降,中华帝国海军主力开入了印度洋,同时以新西兰为海军基地,进入了南美洲海域。

进入南美洲海域的海军力量并不多,但却向南美洲的那些小国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中华帝国来了!

中华帝国的重心,还是放在了印度洋和大西洋上。

华南野战集团军群向西开辟印度战区,而华中野战集团军群则被夏钧调往中东省,向南攻略阿富汗、波斯以打通与拉希德阿拉伯的联系,然后攻入非洲,开辟非洲战区。

东南亚战区基本上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的,而印度战区和非洲战区,中华帝国也是很有把握的。

毕竟,这两个战区,都各调集一个野战集团军群,每个战区兵力达到160万,打的就是闪电一般的快速战争。

中华帝国对这场全面战争的计划就是先控制整个‘世界岛’,也就是亚欧非三块大陆,然后对美洲形成包围。

接着策动南美国家,彻底将美国包围,最后解决美国,然后从美国阿拉斯加登陆,一路南下先解决加拿大,再解决美国。

……

1938年2月8曰,中华帝国皇帝夏钧向全世界宣读了‘世界民族自由宣言’,号召全世界被殖民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团结起来,一起推翻白种人对世界的压迫统治。

与此同时,华中野战集团军群从中东省一路向南进攻,几乎是每天向前推进两百公里,阿富汗、波斯等地的中东人纷纷响应中华帝国,协助华中野战集团军群与英军作战。

大量从中华帝国民族自由大学毕业的学生在返回自己的国家后,一直都在暗中等待机会。

中华帝国一来,马上就起兵响应。

中华帝国民族自由大学毕业的学生,才是组建傀儡政权的最佳人选。拉希德阿拉伯和土耳其都想将阿富汗、波斯纳入自己的领土,但中华帝国都未能让他们如愿。

中华帝国允许拉希德阿拉伯吞并也门和阿联酋,但不允许拉希德阿拉伯将手伸出阿拉伯半岛。

土耳其此时还在纠结着要不要参战,又怕参战了重蹈覆辙,因此还在观望之中,好似打定主意要一直保持中立。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土耳其没有从中华帝国那里得到足够的许诺,即使是参战了,所获得的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