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1/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唐,神都洛阳。  

紫微宫中。  

大唐新晋皇帝李弘高坐龙椅。  

身旁一侧珠帘后,隐见太后武媚头戴莲冠。  

大殿两侧,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并及兵、刑、工、礼、户、吏,大唐三首六部主官齐至。  

另有都察寺卿严守镜。  

太史局太史令李谚。  

十二卫大将军来了五位。  

其余将军来了七位。  

再加一位开国郡公,兵部尚书苏大为。  

气氛紧张又凝重。  

殿上一角,呈金凤造型的香炉,正从凤口中吐出丝丝缕缕的香气。  

香是上好的西域龙诞香。  

这香一直飘上半空,飘过红漆大柱上缠绕的金龙龙首。  

若在平时,一定会脸忍不住多嗅几口。  

但此时,众朝臣眼观鼻,鼻观心,无人敢异动。  

所有人都知道,今次会议,虽然只召了各部首脑,不如大朝会那般人多势众,但绝对是关系大唐国运的一次会议。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这也是李弘登基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咚咚咚隐隐传来计时的更漏声响。  

武媚娘的声音自珠帘后传出。  

声音清冷而又带有威严。  

“众卿,对安东和安西二事,有何良策,但请直言。”  

停了一停,见无人应答。  

武媚娘声音隐透不悦,又提高了数分。  

“如今天皇新丧,新帝登极,正是众臣同心用命之时,众卿家皆为大唐股肱之臣,此事兵凶战危,关系我大唐国运…众卿何以教我?”  

又是一片沉默。  

左相阎立本有心开口,但他本为工部尚书出身,事情若涉工、吏、户,那是他主要负责的方向,他都能给出建言。  

但军事他实在没什么把握。  

过去一直被右相李敬玄压制着,也可看出他并非是一个很强势之人。  

眼神不由向下手的狄仁杰看去。  

狄仁杰刚升为刑部尚书,理政安民查案是一把好手。  

但若提到对外征战,恐非其所长。  

而且狄仁杰从没有在外戎兵的经历。  

视线再投向那些将军们。  

却见平时趾高气昂,眼高于顶的那些大将,一个个将身姿挺得笔直。  

眼观鼻,鼻观心,简直跟入定了一样。  

这些家伙…  

阎立本一时哑然。  

他也是聪明之人,很快想明白这其中的关窍。  

唐军在西域第一次大败,可以说李敬玄才具不足,但不能说李敬玄不知兵。  

毕竟李敬玄是先太子府出身。  

文才武略,已经远超同辈,否则也不会成为大唐宰相,横压一时。  

若此人真不知兵,难道朝廷都是傻子吗。  

何况李敬玄曾有在西域大都护裴行俭麾下任职的经历。  

正因为这份履历,李敬玄才能质疑萧礼。  

朝廷也才放心让他统兵出征西域。  

结果…  

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事后朝中兵部各将军已经针对情报对战局做了复盘。  

结果,他们一个个心惊不已。  

此战中,那些叛乱的突厥人,对唐军的反应了若指掌,而且步步抢占先机。  

这种仗别说是李敬玄,就换任何一个人去,只怕也讨不到好。  

突厥人,变得越发狡猾了?  

甚至学会不少唐军的战法!  

若说李敬玄才具不足,过份自傲,以致失败。  

那薛礼的大败,实在费人思量。  

薛仁贵从太宗时期,便是名震辽东的猛将。  

在高宗时期,更是一场仗都不落下,历经西域、突厥、高句丽、吐蕃等战征。  

连薛仁贵都败了。  

这大殿之上,将军虽多。  

但谁敢说自己比李敬玄更有本事。  

谁敢说自己比薛仁贵更懂用兵?  

不,或许还有一人。  

阎立本、狄仁杰还有身边一众文臣,目光投向将军那边。  

就见有一位身穿鱼鳞甲的大将,排众走出。  

此人身高八尺,肩长体阔。  

面色黝黑,两眼炯然若铜铃。  

一开口,整个大殿都听见他洪钟般的声音。  

“末将程处嗣,有本启奏。”  

坐在上首的李弘眼睛一亮。  

心知程处嗣是苏大为的人,那么想必所说,定然是对自己有利的事。  

他心下稍安。  

程处嗣在李治朝末期,一度因为苏大为的事而遭弹劾,被调任出京。  

这次是新帝登基后,方才召回。  

做为程知节嫡长子,继承卢国公的他,被封为明威将军,主掌左右军事。  

李弘刚想开口,就听身旁武媚娘扬声道:“原来是明威将军,准奏。”  

当朝皇帝看了一眼自己的母后,怏怏将要出口的话忍住。  

程处嗣叉手道:“喏,臣敢向太后和陛下请旨,请求列出东西两边地形图,并及当地各项军情,若无情报支撑,现在无论说是征东,或是征西,臣以为都不够明晰。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重。”  

这个要求,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因为战报大家其实都看过了。  

结果程处嗣在这里要求把军事地图挂出来,把情报列出来。  

这是想做甚?  

想把朝中会议变成军事会议吗?  

众人把目光投向程处嗣,接着越过他,又投向将领中的另一人。  

或许,这个要求并不是程处嗣想提,而是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