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今日之兄弟(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辗转反侧,无数次地想要冲上蜀山问个清楚,无数次地想象着和方白羽重逢的画面,然而最终按捺。

留在心里的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举剑想向时留下的,仿若警钟长鸣——兄弟崩,天地裂!

当亲如手足的兄弟拔剑相向,脚下的大地裂开了,苍天流下了珍贵的眼泪。

仿佛在哀悼,仿佛在苦叹。

人生苦短,得一知己足矣,本该如此不是吗。

雨一直在下,倾落在方白羽和叶飞中间,仿佛在两人之间矗立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白色的光在南方的天上照耀,一线血气在北方的阿尔汉高地上逆冲而起。身穿白衣的男人和被灾厄之神黑血浸染的男人默然伫立,对方的轮廓映照在眼中,却已不再是当年的样子。

方白羽的脸上有一道伤,细小至极,只有距离很近很近才看的到,却永远留存在那里,永远无法被时光抹平。

再也回不去了,永远回不到过去了,叶飞和方白羽都清楚,出身自樊村的三名少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再也不能看到对方嬉笑怒骂的脸。

再也回不去!

因为,

——莫君如死了!

魂飞魄散,死无全尸。

雷霆炸裂,映照出两人的脸,叶飞的表情是挣扎的,而方白羽的表情则是冷漠的,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五年前的一场雨,彻底终结了两个百学堂学艺少年的性命。

那两人一个叫做冷宫月,另外一个叫做莫君如!

百学堂内最闪耀的两颗星,永远暗淡在了汝阳城哀伤的雨水中。

这便是兄弟分道扬镳的根源。

是九州世界重燃战火的起因。

是神和人进入对立的开始。

一切都是命。

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哀宿命。

……

窒息的沉默没有人主动打断。

这本是方白羽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然而他放弃了,或者说不屑于如此。

顶天立地的男人怎么能偷袭别人呢,当然不能。

身上有一个污点就够了,怎能出现第二个。

方白羽光伟正的形象已然竖立起来,已然深入人心。

他不会再做任何一件污事,永远不会。

即便使用计策,也是让人无法拒绝的阳谋,而不会使用阴损毒辣的阴谋。

方白羽作为蜀山第十四代掌门真人,作为蜀山和蓬莱联姻的开始,作为将蜀山道统推向人间佛国的第一人,他的存在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容许任何人亵渎的。

方白羽将最珍贵的宝剑挎在腰间,将自己的强大毫无保留的展现,不屑于隐藏自身的能力。

那三把仙剑的名字每一个都足以震撼人心,引起天下群雄贪婪的目光。

然而又有谁敢于上前争夺呢,没有人!高高在上的方白羽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人们畏惧和憧憬的存在,变得高不可攀,能够与他并肩而立的,再也不是曾经的兄弟,而是他唯一的妻子,那个叫做李婷希的女人。

从身后照下来的光让白羽披上了圣洁的外衣,仿佛是苍天的祝福与恩赐,白羽是无敌的,现在九州世界至高之人。白羽站在那里等同于蜀山的巍峨不容撼动,就是顺天而为,替天行道。

方白羽代表了天!

天选择了方白羽!

事实证明,苍天是对的,掌教也是对的,选择方白羽是他们生平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在方白羽的带领下,蜀山进入到空前的繁荣之中,这份繁荣甚至超过了无涯道祖和青山道祖时期。完成了四海来朝,万国来贺的壮举。

就连骄傲的青牛上仙都成为了坐骑,成为了跟在他身边的一条“狗”。

方白羽的目光再也没有过去那般的激情,始终平静如水,淡然如水,仿佛没有什么能够激起其中的波澜,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无涯道祖是第一位登上蜀山的人,自创逆转乾坤之道术;青山道祖是第一位将逆转乾坤之道术和顺应乾坤之道术融会贯通的人,自创顺应乾坤之道术;而方白羽,是第一个将蜀山推向极致的人。

他的地位和无涯道祖和青山道祖是并列的。

背后的光照中似有龙游,率领一众仙人到来的方白羽,他的气度是无法形容的,仿佛天兵天将降临至此。

雨一直在下,夜下的肃杀因为水汽的蒸腾而甚嚣尘上,叶飞和方白羽隔着天对视,不,用对视一词并不准确,准确地说是对峙,仿佛随时都有拔剑相向的可能。

一篮一黄,两颗闪耀的星围绕着方白羽起舞,它们有着亮丽夺目的私彩,有着含而不露的强大气息,围绕着白羽旋转,仿佛星辰围绕着太阳。

现在的方白羽,说是与天比肩并不足够,毫不夸张的,白羽就是天,天就是方白羽!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终于,令人窒息的沉默终于被打破了,打破它的是一个身穿白色僧服的和尚。

和尚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拥有着一身宁静的气息,合十的双手上挂着一串念珠,果核形的眼中仿佛没有你我,只有远方。

“叶施主,我们又见面了。”此人正是净灵和尚,被白羽占据了所有的光辉,以至于叶飞一直没有发现他,直到主动开口说话。

“时至今日,佛宗圣僧沦为蜀山的跟屁虫吗,佛祖若是在天有灵要被你气死的。”净灵和尚作为当代灵隐寺和净坛第一高僧,在人国数万僧人当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刻却甘愿站在方白羽身后,仿佛他的小跟班一样,让人不免怀疑佛宗归降了蜀山道统。

“阿弥陀佛!为了九州大地的清净与繁荣,谁高谁低何必分的那么清楚。”净灵和尚双手合十,声音如珠落银盘,清清楚楚地传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