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楚绣的诗(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步撒手人寰,为儒道殉葬是心中所期待的,轮回后化作星星,在星空深处祝福父亲长命百岁。

这首词到此为止就结束了,但他又留下了一首长诗,证明是否将后面的内容写下来在内心深处经历了一番挣扎,最终决定留下它,给方白羽提供某些讯息,由此看来,诗的内容一定是极为重要的,他是这样写的:“我本楚门第二郎,少知天命性如狂。”我是楚氏一族的第二个儿子,年幼的时候便得知天命所在性格张狂;“观尽轮回心意冷,以身证道得解脱。”有一天勘破了轮回宿命所在导致心灰意冷,用自己的生命证明自己要走的路的正确;“天大地大双龙会,双龙具在血中游。”天地虽大,无非两条神龙遨游称霸,两条神龙在称霸的路上都会造成血流成河的惨景;“悟真心者终入道,人神哀歌在两旁。”这一句白羽不是很明白,是说两条神龙之中悟出真心的那个人可以达到道的极致吗?那么人神哀歌在两旁又是什么意思?难道世上除了人类之外还有神存在?“乱世之剑斩乱世,正者之心助正者。”出自乱世的剑必定能平定世间的动乱,正义的心将帮助正义的人达成心中的愿望;“幻海成真纷扰尽,黑炎滔滔山河碎”幻界一旦成为真实的,人们心中的烦恼就会迎刃而解,黑色的火焰燃烧会导致家园的破碎;“归去来兮怎奈我,彼岸之花空凌落。”何去何从不是人力能够阻止的,大多数人只能徒然地看着彼岸的花凋零落下;“万年残局至终了,命在天穹不在尔。”持续了近万年的悲哀终于迎来终结,命运在天道手中凡人不能左右!”

用心体会过后,有价值的信息太多太多,其中要表达的一些事情白羽几乎可以肯定其意义,另外一些事情白羽并不了解,但估计很快就能看出端倪。

楚天涯的第二个儿子楚绣,那个明明出身蜀山却对修仙毫无兴趣,一心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男人,原来早已看穿天道所在,因为看穿了,所以认定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不如以轮回名志,留个好名声,话说回来,名声这东西不正是天下儒生所追寻的吗!他的轮回并非没有意义!

但是——实在太过愚蠢!

若明知天道不在我就不去努力,不去做出丝毫的改变,那么生命不就失去了意义,那么你的存在根本就是个垃圾,是天下人嘲笑的对象。

他,方白羽!绝不会任人宰割!绝不会引颈待戮!绝不会相信所谓的命运!

他,无论命运如何都要走上至高的王座,为此哪怕失败一次又一次,哪怕一次又一次被打落凡尘,也要从云泥中站起!

他,方白羽,要的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便是要打破命运的枷锁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没有人能够阻拦,阻拦者全部去死,这便是方白羽追寻的道。

叶飞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他话是这么说,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命。

方白羽不一样,方白羽少而知天命,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方白羽为此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寻,一直在探索。

他能够经受数都数不清的失败!痛过、哭过,站起来就好。

他,方白羽!

任何预言在他面前都是一张废纸,他方白羽要成为预言本身,要沿着自己认定的路一直走下去,要去君临大地,君临九州。

前路有峰阻,绕着走!这句话的含义绝不仅仅是舍近求远,还包含了对目标执着的追求。

方白羽至今已经经历过两次失败,都是炎天倾赐予的,但没有击倒他,反而让他越来越强,越挫越勇,这才是真正属于男人的性格,与那儒生气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反差。

什么天大地大双龙会,双龙具在血中游,这个世上只有一条真龙啊,白痴!

从我方白羽出世那一刻开始,那些所谓的英雄豪杰便都沦为了陪衬,他们的命运便已经被注定了。

他,方白羽!天上地下,至尊无双,一日到不了终点,便一日不会停下脚步。

哪怕打断牙齿,哪怕刺瞎双眼,哪怕砍掉双手双腿,哪怕废掉一身功法也绝不会退缩,远方的目标是绝对不容改变的,是绝对不容他人染指的,目标便在那里,他方白羽会努力地追回来。即便是敬爱的师父掌门真人李易之,也只是他走向终点的踏脚石而已。

橙色的火焰燃烧,画着美男观星图的灯笼在诗桥上燃烧起来,引起路人的尖叫。

方白羽往前去了,隔着燃烧的火焰看他的背影,你会发现这个男人看似瘦弱,实则刚毅,看似犹豫,实则果断,在大是大非面前,在自己的目标面前,他身上的所有缺点都会转化成优势,因为,那是他追寻的东西。

站在顶点,才能一览众山小。

“白羽哥哥,你刚刚好可怕。”柳莺莺瞪大了眼睛看着方白羽,细心观察的她从白羽的脸上看到了一丝之前没有的坚韧,比下山之前更加的坚韧,让人感到畏惧的坚韧。

“吓到你了吗,对不起。”方白羽摸摸柳莺莺的头,“天色不早了,咱们回去吧。”

“还想和你再走会儿呢,感觉这样很幸福。”

“太晚了,身子乏了。”

“额……那好吧。”

“不要灰心,明天咱们再出来玩。”

“白羽哥哥,人家想要和你睡一个房间可以吗,人家怕黑,夜里睡不着觉。”

“不可以!莺莺师妹别刷小孩子脾气哈,你并不属于我方白羽,我也不会为了一时的痛快污了你的清白,你该知道,我方白羽做事是讲究原则的。”

“白羽哥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