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金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B级基地。  

现在是7月20日凌晨三点,肖冈田从晚上一直熬夜到现在,正疲倦地坐在椅子上小憩。  

其余的工作人员虽然也在岗,但也是比较放松的状态,敬业态度甚至不如门卫室的保安。  

“谢谢。”  

接过加糖加奶的咖啡,沈祚舟扫了一眼都不怎么在状态的众人,脸皮不由得抽搐。  

傍晚的时候两个金星探测器“太白”和“启明星一号”发回了即将抵达的讯号,然后深空探测团队就在这儿等探测器入轨后传照片,一直等了七八个小时都还没有入轨。  

他问肖冈田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后者只是淡然地摆手表示相信AI,两个金星探测器上可是安装了最先进的三进制芯片,动力系统也没发现异常,肯定不会有事。  

但沈祚舟可没那么神经大条,这是国内首个对地外行星的探测项目,而且是议题很大的金星,航发委那边还一直等消息呢!  

不过现在基地确实做不了什么,人类对金星的了解比火星少太多,尤其是国内几乎是0,还是得相信专业团队。  

沈祚舟将注意力放在角落里安静站着的二号机器人上,觉得在人工智能上走的太激进了。  

就比如二号机器人,接连生产了二十多台试图取代基地内部的服务业,几个月过去除了食堂因为员工们要求“有灵魂”使得厨师还在坚持外,其余保洁和生活服务基本全部被机器人垄断。  

最开始的时候机器人还只是个乐子,皮肤和头模还是找国内成人厂商定制,但随后基地便开始自研相关技术,于是机器人从外观上越来越像人,最后皮肤几乎与真人无异,再加上AI训练愈加娴熟,不管从姿态还是外表上普通人几乎难以辨认了。  

而且这些投放的机器人还一个个单独定做,身高体型全都不尽相同,长久接触真有种智械危机的感觉。  

更不要提生产环节,现在基地内的设备还在持续进行自动化改造,基本上要做到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由超算控制,硬是在硬件不革新的状况下继续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跑过来学习的津沽火箭制造基地虽然不敢如此激进,但也开始试运行AI物流仓储与生产计划管理,据说内部测试后发现局部效率能提升500,整体在40以上,尤为恐怖。  

这里处处透露着超前,谁都不知道神秘的表象下藏着多少惊人的技术。  

哦,关于基地还有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说:  

某专家想把自己从国外镀金回来、不学无术的儿子送进来工作,然而林炬爽快答应并给了个中级技术管理岗位。  

当时知情的航天局专家以为那人肯定得整出幺蛾子,没想到不学无术的家伙进了基地以后突然开始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并且对公司忠诚无比问点什么都不肯说,简直与之前判若两人。  

外人都在传基地很邪乎会洗脑,但沈祚舟反而很佩服,认为这里的气氛真的就很积极向上,简直是科研净土。  

航天局要学的不仅仅是生产,更重要的是工作环境啊!  

“哔哔——哔哔——”  

“来了!”  

半躺着的肖冈田一跃站起,其余已经快要睡着的工程师们也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当然实际上来说他们没事做才是最好的情况,正常状态下探测器自己规划就是最优解决方案。  

现在金星与地球间的距离差不多是5000万公里,电磁波需要两分多钟才能跑一趟,延迟可比月球上大多了。  

控制室正中央的屏幕上逐渐开始加载图片,超远程通信就这点不好:传输带宽容量小,而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体积又很大,传回一张照片用10分钟都算是“极速”,几个小时传一张都属于家常便饭。  

不过比图片优先级更高的是轨道数据,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字控制室立马确认了两个探测器的位置。  

虽然间隔一天发射,但抵达的时间只差了几个小时,“太白”已经完成了入轨正在用霍尔推进器修正轨道,正是它在往回传送第一张照片。  

启明星一号还要一会儿,它并不减速入轨而是直接进入大气层,预计两三个小时后接触大气,并进行大气采样返回任务。  

其中启明星一号是关注重点,“太白”只要能入轨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至少能在那里运行十几年不断地采集数据。  

用了差不多13分钟,“太白”传回的第一张图片终于完全加载完毕。  

这是它在距离进行3400公里时拍摄的照片,金星虽然已经近在咫尺但还是只占了巨大画幅的一小部分。  

但没关系,长春光学制造的4.1米直径超大镜头带来的清晰度也是极其惊人的。  

这张大小超过数百兆的超清图片直接被肖冈田不断放大,直到金星表面的轮廓彻底显现出来。  

从当时的角度看现在的金星是个圆满的真·金色星球,细节饱满地惊人。  

其表面的火山极其清晰地展现在照片中,旁边一眼就能看到曾有液体流过的河谷。  

忽略其恶劣到极致的大气,金星确实比火星更像一颗拥有过生命的星球——或许现在也有。  

肖冈田继续放大,太白在这个距离的分辨率也有1米,足够看到其表面的地形地貌。  

放大后的地面占满了和墙角贴合的巨大屏幕,沈祚舟痴迷地望着它,不肯放过每一个细节。  

这是太阳系里与地球最相似的类地行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